晶圆断供背后,车企慌了,权力在重组

10月26日,荷兰安世半导体停止向东莞工厂供应晶圆,对外称中方未支付货款,看似存在欠款问题,然而11月2日中国团队出示账单,显示安世半导体实际拖欠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并非中方违约,整件事的根源在于9月底荷兰政府引用一项旧有法律,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三十家公司的资产并收走了控制权。

这件事发生后,全球的汽车制造商都乱了阵脚,安世公司的芯片占汽车功率芯片的四分之一,东莞工厂负责最关键的封装和测试环节,供货一中断,许多生产线眼看就要停下来,现在芯片市场刚有些回暖,这一下又回到原来的状况,中国商务部也立即采取行动,在10月4日反制一招,禁止安世中国出口某些成品部件,双方这样互相较劲,供应链绷得更紧了。

其实背后有三条线在暗中拉扯,东莞厂在技术上有自己的备货,库存可以支撑到年底,还在寻找新的晶圆来源,明年一季度就能接上供应,荷兰政府在法律层面动作很快,七天之内更换了CEO并托管股权,速度快得连欧洲人都觉得不太正常,政治层面上更有意思,9月30日荷兰出手的同一天,美国也更新了出口管制措施,两国的行动就像提前排练过一样,他们在6月份就已经密谈换人计划,根本不是什么临时决定。

晶圆断供背后,车企慌了,权力在重组-有驾

十一月一日中国商务部调整了态度,发言人仍然批评荷兰方面限制过度,但补充提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获得豁免,光刻机禁令没有取消,却为遇到困难的企业留出向地方商务部门单独提交请求的空间,这种做法既保持立场又留有余地,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继续运作的可能。

这件事表明,芯片工厂早已不只是普通的生产车间,安世半导体在东莞的工厂掌握着全球汽车芯片的关键环节,技术门槛高、生产规模大,早就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荷兰方面以国家安全为由推动所谓“去风险”,结果本国汽车企业也连带受困,因为他们的制造流程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供应能力,对比2022年台湾地震时各国争相囤积芯片的情况,如今中国工厂已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哪家企业库存不足,哪家就难免陷入被动。

还有一些事情媒体没有怎么报道,二十多家欧洲的主要供应商已经开始悄悄寻找替代方案,尝试用中国本地的晶圆厂来替换原有渠道,过去一年半里,中国车规级芯片的封装能力提升了接近七成,东莞只是这其中的一个部分,安世中国的应对并不是临时准备,而是整个行业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布局的结果,以前我们依赖别人提供订单,现在开始自己建立供应链网络了。

这事还没结束,但方向已经明确,谁掌握关键节点,谁就拥有话语权,供应链不再是简单的商业链条,它已成为地缘博弈的一部分,普通人可能只关心车辆能否按时交付,但背后的权力较量,才真正决定未来由谁主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