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电动车的未来还握在日本人手里,那大概是活在二十年前的梦里。2023年,日产突然一声惊雷,宣布全固态电池研发突破,2028年量产。消息一出,中国车企一片哗然。毕竟,这种电池能量密度翻倍,充电速度暴涨三倍,活生生把现有锂电池按在地上摩擦。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直接开会喊话:全世界都在抢这个技术,中国再不抓紧,就要坐看别人超车。
中国人向来不是等闲之辈。决策层思考后,直接甩出60亿大礼包,支持固态电池研发。欧阳明高牵头搞了国家级平台,企业也立刻跟进。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巨头,2025到2027量产计划接二连三公布。国轩高科2025年实验生产线开张,电池装车测试,合格率九成,搞得像过年一样热闹。
但说起技术底蕴,日本根基更深。丰田从2000年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各种专利堆成小山,2020年甚至摆出了概念车模型。听起来像是要一骑绝尘。但现实远比想象骨感——概念车摆出来容易,量产才是鬼门关。丰田嘴上说2026年见货,实际还停留在实验室。日本政府虽砸了1.5万亿日元,但燃油车产业太过庞大,千万人靠它吃饭。所以日本只能左右逢源,新能源想吃,旧饭碗又舍不得摔,进退两难。
中国策略截然不同。2024年专利揭示一切,中国企业提交的固态电池专利,已经接近日本总量。一年内就3000项,是日本三倍。宁德时代攻硫化物,比亚迪试生产400Wh/kg超高密度电池,奇瑞拍胸脯说2026年能装车。日本丰田专利虽多,但市场节奏明显被中国抢了先。更关键在于路线选择。固态电池可分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技术路,日本只死盯硫化物,中国则三路齐发。清陶能源主攻氧化物,孚能科技耕耘聚合物,如同下注三匹马,总能有一只跑出来。
再看量产时间,谁快谁慢高下立判。广汽埃安2026年小批量装车,宁德时代2027年小批量生产,国轩高科2029年全面量产。日本日产标榜2028年兑现,丰田原定2027年,后来又自我修正到2026年,但实际进展模糊不清,与中国企业有着不小的距离。
市场是检验技术的试金石。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3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七成。中国消费者早已把电动车当家常便饭,现在就等固态电池上车升级。而日本市场还被燃油车主导,换车心态淡定,企业投入也就跟着拖沓。资本也是风向标。国轩高科股价2024年暴涨50%,利元亨这种设备公司甚至翻了一倍半。日本那边则集体打太极,丰田股价表现平平,专利多归多,概念车还不能上路赚钱。
日本媒体也没法自欺欺人。记者专访丰田社长佐藤恒治,问“固态电池是不是救星?”社长嘴硬:“电池不是汽车唯一卖点”。但外行听着就像垫底自我安慰。《日本经济新闻》干脆摊牌:在固态电池上,日本已被中国超越。
所以现在场面很有戏剧感。中国车企高喊2026装车,2027量产,热火朝天地干,不断对外宣布新进展。日本企业则还在等——等技术成熟,等市场自发进化,但等来的可能是被甩在后面。说到底,这场固态电池竞赛,中国已经抢在前头。谁主新能源明天?答案恐怕已经越来越清楚。
过去,日本人以技术、专利和工匠精神傲视群雄。如今,中国企业用速度、决心和灵活的产业策略,生生把棋盘掀翻。固态电池不只是电动车换代那么简单,而是国家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市场、资本、技术、政策——这些要素齐头并进,不是靠喊口号能赢。中国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押注全力”——不光要专利,要量产,要抢时间,还要全行业协同冲刺。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科技进步总有意外。但就当下赛程来看,日本已然坐在副驾位置,中国车企则踩下油门,驶向新能源的明天。而就在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中国工厂已经又多开了一条线,固态电池装车测试,又进了一步。未来不是谁嘴硬归谁,还是要看谁先把技术落地、产品卖出去。
这就是现实,也是残酷的游戏规则。新能源的未来,有人赌专利,有人拼速度,有人还在等风来。而中国车企,则已经上路,驶在全球产业转型的快车道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