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赌注:长城汽车的盈利下降是不是必经之痛?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汽车市场有点意思。2025年10月24日,长城汽车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看着有点“喜忧参半”,好像两张脸拼在了一起。一方面营收大幅增长,第三季度的收入达到612.47亿元,同比增长了20.51%;另一方面净利润却只有22.98亿元,同比暴跌31.23%。你说,这跟大家心里想的“卖得多赚得多”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但,掰扯开了这不只是简单的“卖得多了挣钱少了”的事,而是整个行业一个显而易见却鲜少说透的问题——新能源车这场游戏的规则和背后的赌注。今天就聊聊背后的故事,咱们从这份“别扭”的财报说起。
销量一路翻红,却差点掉进坑里
先说好消息,数据可是真亮眼儿——长城的新能源车竭尽全力在市场里横冲直撞,尤其是哈弗二代枭龙MAX和坦克系列这些新能源车型,俨然成了车迷口中的“顶流”。其中WEY品牌销量更是同比大涨了96%,简直甭提了,那叫一个得劲儿。还记得前几年大家对国产品牌的担心吗?总怕比不过什么特斯拉,怕被合资牌子压得喘不上气,结果现在长城明儿个就能用数据怼回去:“我们的新能源车不比你差。”
还有海外市场的投入也是个亮点。前三季度长城的出口量达到33.4万辆,虽然光看数字没啥感觉,但这里头的“第一”分量挺足。和那些忙着国内厮杀的车企相比,长城悄悄玩起了“走出去”的独门绝招,向更多国家卖起了中国车。你要是去东南亚、澳大利亚转转,说不定能在街边瞧见几辆标志性的大G系列,那感觉吧,有点自豪。
钱花在哪——长城的“烧钱”逻辑
再把数字拉回来看问题也清楚:营收增长了,销量也上来了,但净利润却“哐唧”摔了个跟头。这是为你说咱老百姓买车多了,厂家不是净赚嘛?大哥你想的太简单了,这当中的花费可不止钢筋铁皮那么简单。写财报的时候,我们看到几个字眼直戳心口——渠道、营销、研发砸了太多钱。
举个例子,长城现在搞了个直接向消费者售车的模式,叫“长城智选”,用大白话讲就是“过去我通过经销商卖车,现在想自己亲力亲为”。这事吧,理论上不错,但开直营店不是免费的,人工费、房租、运营成本,可都得长城自己扛。还撒了大笔钱做广告,比如铺天盖地的坦克007,亮出了各种智能自驾黑科技,别说其他企业了,连车友都得边看边嘀咕:“这成本得多高?”还有更明显的,三季度光是研发就花了66.36亿,比去年多出来整整6.86%。这是啥意思?噼里啪啦的现金流都花到做未来技术、搞制造升级这种马上用不上但以后不一定没用的地方了。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车卖得多、还赚钱”不完全对等。一个家用车的实际成本里头,不只是看到的洞洞内饰,越来越炫的车机屏,还有背后数不清的零零碎碎:团队培养、供应链优化,甚至一辆车能否在海拔五千米也跑得平稳,这一系列实验都得花钱。你说现在长城单车利润是9351元,还能算是国内头部水平,但对比去年每辆车赚的钱明显少了。盘一盘原因,除了新能源车成本本来就高,车企转型时的投入也没法绕开,是不是有点像山脚负重爬山?
长远值吗?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转型这么费钱,现在利润也少了,那干嘛还不赶紧刹住车,别砸了呢?对车企来说这就像站在岔路口,稍有不慎就得掉队。新能源和出海现在是“必争之地”,一个国家政策引导越来越紧,燃油车份额在缩减;一个则是未来增长点,要吃全球市场这块蛋糕,总不能光靠自己家门口那点生意吧?
长城敢烧钱,敢赔利润,其实是赌一个远期的未来。人家心里对新车、新市场、新技术的增长空间有把数。你仔细看长城推出的几款新能源车,什么坦克300PHEV、枭龙MAX,其实也侧面解释了这些预算花在哪了:对标全球对手、技术把脉,更别提渠道扩宽了,用户沉浸感可能会更强。
但问题是,这份“账单”最终由谁买单——当然是车主。用户最关心的是:砸了那么多钱,到底啥时候才能换来更开得住、智能化十足、体验得劲又便宜的车?这才是整个赌的重点。财报再漂亮,不如方向盘上体验来的直接实在。要是花了再多钱换不来产品力,拼到最后还是别人的盘中餐。
说个题外话,刚发布的枭龙车型你开过没?车友说,方向盘得劲,驾驶感强,虽然价格上可能有点压力,但真能让人一脚直接上了青藏高原那条最难开的国道。你若没体验过,试驾的时候记得感受下操控手感,比T的驾驶感可能还强。
长城数据的“分裂感”背后是新阶段的跃升:在车企转型这场漫漫长征里,试错和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只作为被深度绑定的消费者,我们能不能在心疼车企烧钱,为国内品牌的成长摇旗呐喊之余,盼来属于用户的最终“回血”才是关键。市场买单,最终看的是汽车在我们手里的值不值这个价。
不知道你怎么想?长城的这条路——你认可吗?留言聊聊呗,也别忘了关注后续多维解析,保证下次给你把行业的门道掰碎了讲个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