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

这里没有流水线,只有会思考的“岛”。

在一座精益制造工厂里,280台机器人组成了16座无人岛,地面上没有工人来回穿梭的身影,只有AGV小车驮着物料架悄无声息地移动,遇到“同伴”会自动减速避让。静态的工作舱与动态的运输系统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灵活而有序的画面。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这是上汽通用五菱全球首创岛式智造工厂的情景。该工厂车型兼容数量已达到20个以上,实现了制造效率提升30%、单台降本30% 、物流效率提升80%、自动化率50%,以及100%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等,颠覆了传统的流水线模式。

当其他品牌宣称自家智造工厂生产的是豪华智能车时,五菱那款起售价不到3万的国民神车——宏光MINI EV就已经诞生于这座自动化率高达50%的岛式智造工厂。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谈到五菱,人们津津乐道于它造口罩、产螺蛳粉的“不务正业”,往往忽略了这些跨界行为背后隐藏的制造业密码。以口罩生产为例,五菱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口罩机的整体结构设计,仅用76小时完成了第一条口罩设备下线,日均产量可达170万只,这数字背后是一群熟悉精益制造的工程师和一套难以被模仿的精益制造体系。正是这套独特的生存哲学,让五菱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微型车之王”。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不可复制的微车王之路

中国 A00 级市场的命运,在五菱宏光 MINI EV 问世前早已几经沉浮。

20世纪末,奇瑞QQ、长安奔奔、奥拓等“神车”层出不穷,其中奇瑞QQ以全年13.2万辆的销量位列轿车销量榜的第七位。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竞争加剧,再加上用户喜好开始向大空间转变,A00级轿车开始淡出人们视野。

到2017年,一些中国车企为了尽快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集中发展A00轿车,一时间,知豆、众泰E200、长安奔奔、奇瑞新能源QQ小蚂蚁等车型进入高光时刻。这一年,A00级电动车共卖出30.8万辆,占全国纯电动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约为69%。

但补贴政策的退出又让A00级轿车“失宠”,2018年-2019年,A00级轿车市场市占率分别为49%、28%。这一市场进入“至暗时刻”。

五菱宏光MINI EV的问世让这一市场重回“春天”。自2020年7月上市,在2021年第一个完整年,宏光MINI EV销售42.4万辆,位居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行榜的第二位。从“微面”到“微型轿车”,上汽通用五菱“国民神车”标签更加鲜亮,其仅用5年便实现了第一个百万新能源车销量的跨越,第二个百万仅用了两年。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宏光MINI EV问世的意义不只是成为五菱销量支柱,更为中国品牌在A00级车市场发展撕开了一道口子,此后,长城欧拉、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等新车亮相,其中,海鸥和星愿销量甚至超越宏光MINI EV。

尽管这样,宏光MINI EV所走的路线仍是一条不可复制的路线。

纵观海鸥和星愿,其均是比亚迪和吉利用于提升销量的产物,多处于不赚钱的状态。但五菱却实现净利润大幅提升。2024年全年五菱汽车净利润约为1.1亿元,同比增加60.2%。

这条难以复刻的成功路径背后,藏着五菱用数十年精益生产打磨的“硬功夫”与深耕下沉市场筑就的“软壁垒”,两者交织成的护城河让后来者难以逾越。

其一,是中国式“精益生产”的终极实践。五菱打造出了产业链 “上下游一起游” 的向上发展之路。在柳州当地,一共有23家上游企业落地,三电本地配套率100%,三电产业集群年产值达660亿元。在智能化上,其与华为、卓驭、宁德时代、巴斯夫、博世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集成化开发规模效益提升48%。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其二,下沉市场的“毛细血管”战略。据了解,上汽通用五菱在全国拥有2800家销售网点。这些网点覆盖98%的地级市和79%的县级市。并且其打造的“三级渠道赋能体系”精心搭建起三级架构,辐射多个二级经销商,而二级经销商又进一步下沉到各个县域,与众多三级网点紧密相连。

这种深入骨髓的渠道渗透能力,让五菱能够精准触达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用户能轻松找到五菱的销售点和服务站,购车、保养都极为便利。当其他品牌还在为下沉市场的渠道建设头疼时,五菱早已凭借这套成熟的体系,实现了与用户的近距离互动,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

正是这两方面的核心优势,让五菱不仅坐稳了不可复制的微车王宝座,更积蓄了向上发展的充足底气,在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稳步前行。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带有实用主义的智能化向上

在汽车行业的升级浪潮中,“向上”已成为众多品牌的共同追求。但长期以来,不少汽车品牌的“向上之路”似乎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要提升品牌定位,就必须通过抬高售价、推出豪华车型来实现。这种模式下,技术升级往往成为高价的附属品,最终只有少数消费者能享受到行业进步的成果。

而五菱的“向上”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这一框架。作为始终扎根大众市场的品牌,五菱深知消费者对汽车的核心需求是“实用”,用更优的技术解决实际出行痛点,而非为品牌溢价买单。这种思路让五菱的 向上”始终围绕用户价值展开,而非单纯的价格或定位跃升。

“五菱科技,以民为本。在电智化、数字化、全球化新时代,我们不做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做普惠大众的必需品。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探索 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科技。”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总经理刘昌业表示。

截至目前,五菱汽车“天·灵·神”技术体系,已经申请1517件专利,成功搭载了22款车型,带动了超过65家生态伙伴共同发展。

早期五菱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理念,推出了宏光系列等满足创业、载货等刚需的车型。如今的“向上”则是在满足基础出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用户的出行体验,例如更安全的驾驶辅助、更便捷的人车交互、更环保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每一步升级都紧扣用户对更好出行的期待。

比如,为了解决电池安全问题,五菱以“零自燃”为底线,重新定义安全标准,神炼电池首创的“五零安全”设计框架,即0自燃、0侵入、0进水、0扩散、0泄漏,实现从单一电芯到系统级防护的全面覆盖。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在辅助驾驶上,五菱的目的也是护卫用户安全,而不是替用户驾驶。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灵眸智驾技术矩阵,为用户打造了四个版本,每个版本均将用户安全放在核心,在城区、高速、泊车等场景中,提供同级领先的驾驶辅助。这种辅助驾驶不需要用户动辄花费几十万才能享受到。

值得注意的是,五菱的灵眸智驾累计为用户减少18万次碰撞风险,单日单车最高智驾里程1607公里,智能泊车的使用次数达到413万次。

五菱的“向上”不止于自身品牌的价值提升,更延伸至对产业链的带动与赋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依托“一二五”工程,以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为引领,五菱联合超过 50 家“产学研”顶级智囊团,构建了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带动能源、电子电控等五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本地配套率超63%,年产值660亿元,实现300余种芯片的国产自主开发,芯片自主产业链共同开发占比超90%。

不靠涨价冲高端,五菱的“向上”凭什么让同行难复制?-有驾

从颠覆传统的岛式智造工厂,到让A00级市场重焕生机的宏光 MINI EV;从“上下游一起游”的产业链协同,到“毛细血管”般的下沉渠道渗透;从“五零安全” 的神炼电池到惠及大众的灵眸智驾,五菱的发展轨迹,始终贯穿着两条清晰的主线——极致的精益制造能力与坚定的技术普惠信念。

当“新势力”与“老巨头”纷纷角逐高端市场时,五菱或许仍会是那个“不务正业”却总能精准回应民生需求的品牌。它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国汽车制造的底色。真正的向上,不是价格标签的跃升,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产业升级的阳光。这,或许就是五菱留给中国汽车产业最珍贵的发展范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