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又要“整活”了。
这次不玩手机,不搞家电,而是玩起了四个轮子的家伙。
小米要下场造车,这事儿早就传得沸沸扬扬,现在总算要见真章了。
5月22日晚七点,发布会,地点保密,铁定又是一场“米粉”的盛宴。
只是,小米这趟浑水摸鱼,真就那么值得咱们摇旗呐喊吗?
先说眼前的热闹景象。
雷军亲自站台,自带话题属性,肯定能收割一大波关注。
小米的金字招牌杵在那儿,年轻人第一台SUV,听着是不是有点心动?
毕竟,在不少人心里,小米就等于物美价廉。
要是小米SUV也能把这套路玩明白,销量应该不会太拉胯。
不过,在这熙熙攘攘的表象之下,有些门道更值得咂摸。
汽车这行当,跟手机可不是一个量级。
手机迭代迅速,一年能出好几茬新款。
可汽车的研发周期长得一批,投入也像个无底洞,技术壁垒更是高耸入云。
小米之前在汽车领域就是个“小白”,经验约等于零。
现在杀入红海,能hold住吗?
有人会说,小米可以“借鉴”友商的技术嘛。
这话不假,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都挺成熟了,不少厂家都是“拿来主义”。
但是,光靠“借鉴”是万万不能的。
硬核技术,还得攥在自己手里才行。
不然,永远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别人身后吃灰。
再说说消费者的期许。
大伙儿对小米SUV的期待是啥?
是够便宜?
是够智能?
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小米SUV只是个“带轮子的充电宝”,那消费者肯定要用脚投票。
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多如牛毛,竞争那叫一个白热化。
杂音也不少。
一些汽车圈的老炮儿就觉得,小米造车有点“赶鸭子上架”。
他们觉得,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底蕴还不够深厚,贸然入场搞不好会“栽跟头”。
但也有些人觉得,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用户运营能力是独门秘籍,说不定能给暮气沉沉的汽车行业注入一些新活力。
当我们一窝蜂地把小米造车看作是科技公司的一次版图扩张时,是否忽略了汽车行业本身错综复杂的生态和独树一帜的特性?
还有个绕不开的话题。
当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卷到飞起了。
各家车企都在死磕价格、死磕配置、死磕服务。
小米下场,无疑会让这场厮杀更加惨烈。
对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喜闻乐见的,选择更多了嘛。
但是,对车企来说,日子怕是更加难熬了。
单说2023年,就有不少新能源品牌折戟沉沙,或者偃旗息鼓。
这冰冷的数据,足以说明竞争的血腥程度。
把视线放远一点,小米造车也算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山寨到创新,从低端到高端,中国制造正在努力撕掉“廉价”的标签。
小米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中国制造的扬眉吐气。
当然,这条突围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小米SUV能否一炮而红,还有诸多变数。
但无论结局如何,小米的这次豪赌,都值得我们驻足凝望和深度思辨。
回到最初的疑问,小米造车,真就那么值得咱们敲锣打鼓吗?
或许,咱们应该把亢奋的情绪收敛一些,多一些冷静的审视和独立思考。
毕竟,造车并非易事,需要倾注海量的资源和异乎寻常的韧性。
小米YU7,这名字听起来挺有嚼头。
YU,或许暗喻了“驭”,代表了小米想要驰骋汽车江湖的雄心壮志。
但能不能真正“驭”住,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5月22日,咱们搬好小板凳,坐等好戏开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