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其外周免疫耐受机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的核心奥秘,更推动了精准免疫调控技术的临床转化,其具体应用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自身免疫病的精准治疗
1. 1型糖尿病的逆转希望
基于Tregs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调节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策略。GentiBio开发的GNTI-122(靶向胰腺β细胞的工程化Tregs)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通过静脉输注可选择性抑制针对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自身免疫攻击。在小鼠模型中,该疗法使血糖水平稳定维持超过6个月,且未出现低血糖等副作用[__LINK_ICON]。美国Vertex公司的临床试验显示,结合胰岛移植与Tregs输注,患者胰岛素依赖时间延长至3.2年,较单纯移植提升1.8倍[__LINK_ICON]。
2. 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缓解
SonomaBio的SBT-77-7101通过扩增患者自体Tregs并回输,在1期试验中使72%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指数下降≥50%,且治疗后12个月仍维持疗效。中国团队开发的CAR-Treg(靶向CD19+B细胞)在3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实现完全缓解,患者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达6个月以上[__LINK_ICON]。
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神经保护
Cellenkos的脐带血来源Tregs疗法CK0803在2期试验中显著减缓ALS患者的神经功能衰退。接受治疗的患者ALSFRS-R评分每月下降速度从-1.66分减缓至-0.41分,且治疗停止后6个月仍保持-0.60分的稳定状态[__LINK_ICON]。赛尔欣生物的鞘内注射Tregs疗法已获中国CDE批准,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小鼠模型中使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提升40%[__LINK_ICON]。
二、器官移植的革命性突破
1.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高效预防
Orca Bio的Orca-T(包含Tregs、常规T细胞和CD34+干细胞的混合疗法)在3期试验中展现出颠覆性疗效: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使用Orca-T后一年无中重度慢性GVHD生存率达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总生存率提升至94%(对照组83%)[__LINK_ICON]。该疗法已提交BLA并获FDA优先审评,预计2026年获批。
2. 实体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
英国牛津大学的CAR-Treg疗法(靶向HLA-A2抗原)在肾移植1期试验中,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从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15%降至2%。患者术后6个月无需服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肾功能维持稳定[__LINK_ICON]。美国Sangamo公司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编辑供体Tregs的FOXP3基因,在恒河猴心脏移植模型中实现长期免疫耐受,移植物存活时间超过180天(对照组平均35天)[__LINK_ICON]。
三、肿瘤治疗的协同增效策略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增强
在黑色素瘤模型中,联合使用Treg耗竭剂(CD25单抗+低剂量环磷酰胺)与PD-1抑制剂,肿瘤消退率从32%提升至68%,且小鼠5年生存率从15%提高到42%。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1期临床试验显示,该方案在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35%,其中12%患者实现完全缓解。
2. CAR-T细胞疗法的升级迭代
GentiBio开发的CAR-Treg(靶向间皮素抗原)在卵巢癌小鼠模型中,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使CAR-T细胞浸润率提升3倍,肿瘤体积缩小70%。该疗法已启动1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卵巢癌[__LINK_ICON]。中国科济药业的Claudin18.2 CAR-T联合Treg抑制剂,在胃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45%,较单纯CAR-T治疗提升23%[__LINK_ICON]。
3. 肿瘤疫苗的精准激活
第二军医大学团队发现,Treg耗竭可将免疫原性弱的新抗原转化为强抗原。在LLC肺癌模型中,联合新抗原疫苗与Treg耗竭使CD8+T细胞克隆扩增率提升5倍,肿瘤抗原扩散范围扩大3倍,小鼠生存期延长50%。该策略已进入黑色素瘤2期临床试验。
四、皮肤过敏与炎症性疾病的创新方案
1. 特应性皮炎的长效控制
Nektar Therapeutics的Rezpegaldesleukin(IL-2通路激动剂,选择性扩增Tregs)在2b期试验中表现优异:接受高剂量治疗的患者16周时EASI评分改善61%,其中42%达到EASI-75(症状改善≥7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31%和17%。治疗24周后,EASI评分进一步改善至75%,且瘙痒NRS评分下降4.2分(基线5.8分)[__LINK_ICON]。该药物已提交NDA,有望成为首个靶向Tregs的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
2. 银屑病的靶向干预
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CRISPR-Cas9编辑患者自体Tregs的IL-17受体基因,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使皮肤病变面积缩小80%,且治疗后6个月无复发。该技术已完成伦理审查,计划2026年启动1期临床试验[__LINK_ICON]。
五、生产技术与临床转化的关键突破
1. Tregs的规模化制备
华熙生物的中试平台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在72小时内完成从细胞采集到制剂生产的全流程,Tregs扩增倍数达1000倍以上,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90%[__LINK_ICON]。美国Precision Biosciences的ARCUS核酸酶技术,可在Tregs中精准敲除CTLA-4基因,增强其抑制功能,且编辑效率超过95%[__LINK_ICON]。
2. 长效制剂的开发
德国BioNTech的mRNA-LNP技术将FOXP3 mRNA递送至Tregs,使其抑制功能维持时间从7天延长至21天。在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单次注射即可使肠道炎症评分下降70%,且疗效持续至治疗后4周[__LINK_ICON]。
结语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与应用,标志着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认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调控”。从自身免疫病的精准修复到肿瘤治疗的协同增效,从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到皮肤过敏的长效控制,这一成果正重塑现代医学的治疗范式。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与细胞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期待,Tregs将在更多难治性疾病中实现“治愈”的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所言:“他们的工作不仅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奥秘,更创造了重塑生命平衡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