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彩电干翻发动机?国产车这场“掀桌子”的豪赌,谁是代价?

最近车圈又出了个大乐子,一个不亚于小米SU7发布会的乐子。

懂车帝老师不当人了,直接搞了个大拆解,把方程豹豹5和坦克400扒了个精光,然后,名场面就来了。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一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常规对决时,懂车帝的镜头对准了豹5发动机的内部,然后全场沉默了。

冰箱彩电干翻发动机?国产车这场“掀桌子”的豪赌,谁是代价?-有驾

我愿称之为,年度最佳惊悚片。

因为豹5那个1.5T发动机的活塞,出问题了。

讲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活塞上那个叫活塞裙的东西,上面有一层减摩涂层,这层涂层,在仅仅跑了300多公里之后,中间部分就被磨得发白了,颜色比周围浅了一大圈。

三百公里!我靠,三百公里啊!

这三百公里还不是纯发动机在那儿嗷嗷叫,里面还有一大段是纯电行驶,发动机在摸鱼。

结果,四个缸,每一个缸的活塞都这样,整整齐齐,一个都不能少。

这已经不是品控问题了,这是出厂设定。

隔壁一起被扒光的坦克400,活塞涂层完好如初,主打一个情绪稳定。

这就很尴尬了。

这就好像两个修仙的道友一起去渡劫,一个被天雷劈得外焦里嫩,另一个在旁边开了个金钟罩铁布衫,还顺便吃了桶爆米花。

你说气不气人。

有人可能不懂这个涂层磨损了意味着什么。

我来翻译一下。

这就等于你新买的手机,用了三天,电池健康度直接干到了80%。

等于你刚办的健身卡,教练跟你说,你的天赋不行,建议直接改成搓澡。

这层涂串,哦不,涂层,就是发动机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气缸和活塞之间最后的体面。

一旦它被磨没了,接下来就是活塞和气缸壁的硬碰硬,金属对金属的激情对撞。

然后就是拉缸、烧机油、积碳、动力下降,最后发动机直接在你上班的路上给你表演一个原地去世,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叫什么?

这叫颠覆性科技,一种全新的“自适应研磨”技术。

每开一百公里,自动给你抛光一次气缸,开一万公里,1.5T自动扩缸成2.0T,开十万公里,恭喜你,你的发动机已经进化成了任意门,可以直接通往修理厂。

三体人看了都得把舰队开走,说这颗星球的物理学太狂野了,我们惹不起。

最好笑的是,就这种堪称机械事故的场面,视频底下居然还有人在洗。

话术都一套一套的。

“这是新技术,磨合期都这样,你们不懂。”

“这是极限工况,普通人谁这么开?”

“又是对家在黑,见不得我们国产好。”

看到这些评论,我真的就悟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破油车的中年人,以前总觉得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天。

现在我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

对于很多新势力品牌的用户来说,车最重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是那个大屏幕,是那个冰箱,是那个语音助手能不能给你讲笑话,是那个座椅通风热不热你屁股。

冰箱彩电干翻发动机?国产车这场“掀桌子”的豪赌,谁是代价?-有驾

发动机?一个提供能量的配件罢了,重要吗?

不重要。

这就是典型的【品牌玄学】和【用户信仰】。

当一个人爱上一个品牌的时候,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就懂了。

他买的不是一台车,他买的是一个身份,一个标签,一个“我支持国产我牛逼”的虚拟勋章。

所以你跟他说发动机拉缸,就等于你在跟一个狂热的信徒说,你们的神其实是个整天抠脚的胖子。

他不会信的,他只会觉得你是异端,是魔鬼,必须把你烧死。

他维护的不是这台车,他维护的是他自己的判断,他自己的信仰。

你否定这台车,就是在否定他这个人。

他能不跟你急吗?

所以现在车圈的竞争法则,早就不是什么技术为王了。

冰箱彩电干翻发动机?国产车这场“掀桌子”的豪赌,谁是代价?-有驾

而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大家比的不是谁的内功更深厚,而是谁更不要脸,谁更能“发疯”。

我造车可以不赚钱,甚至可以亏钱,但我给你的配置一定要拉满。

你发动机好有什么用?我冰箱彩递大沙发KTV一应俱全,我价格比你便宜五万,我直接把你餐厅都给你爆了,让你连卖菜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发动机300公里就“抛光”,那叫事儿吗?

反正第一批用户都是我们最忠诚的粉丝,他们会自己说服自己的。

甚至他们还会帮你一起骂那些说真话的人。

这就是民粹,一种被营销扭曲了的民粹。

大家已经不在乎事实了,只在乎立场。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这个“赛博修仙”的比喻有点用力过猛,但仔细一想,好像又他妈的有点道理。

因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魔幻。

你说自动驾驶,我说老头乐才是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不比你什么激光雷达好用?

冰箱彩电干翻发动机?国产车这场“掀桌子”的豪赌,谁是代价?-有驾

你说智能座舱,我说任何智能座舱在一部苹果手机面前都是弟弟,一个CarPlay解决所有问题。

你说发动机技术,结果人家300公里就开始渡劫了。

坏了菜了,这个世界不讲武德了。

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最近牛肉也给的少了,世道艰难啊。

所以方程豹这事儿,往小了说,是品控翻车;往大了说,是现在整个造车风气都颠了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急着跑,急着颠覆,急着掀桌子,结果忘了,车,首先得是个车。

一个能让你安安稳稳从A点开到B点的铁疙瘩。

而不是一个装着四个轮子的、随时可能心态崩了的电子产品。

所以这个“自适应研磨”技术严重吗?

对于一个想把车传给儿子的老古董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但对于一个可能三年就换车,并且把品牌当成信仰的新时代弄潮儿来说呢?

这可能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甚至是一个值得发朋友圈炫耀的“特殊体验”。

所以结论就是,这根本不是问题。

这是比亚迪在帮你实现资产的快速折旧,是督促你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做出持续贡献,是一种福报。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