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00台!“日产”销量暴跌。同期比亚迪销量增长400万辆

2018年的中国车市热闹非凡,日产汽车在这年交出了一份让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单——全年卖出156.4万台车,创下历史新高。

这个数字不仅把老对手丰田本田远远甩在身后,更让轩逸这款家轿以46.36万的年销量稳坐A级车销冠宝座。

850000台!“日产”销量暴跌。同期比亚迪销量增长400万辆-有驾

当时谁要是跟出租车司机聊起买车,十有八九都会提到"轩逸这车实在",9.98万的起售价配上5.2L的超低油耗,让同级别的朗逸都得靠边站。奇骏、逍客、天籁组成的SUV矩阵也各显神通,日产靠着"多生孩子好打架"的产品策略,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日产最后的狂欢。2019年开始,新能源车市场突然加速,比亚迪等新势力开始崭露头角。记得当年在4S店,销售们还在主推燃油车优惠,但展厅角落那几台绿牌车已经悄然挂上了"到店试驾送充电卡"的横幅。政府补贴像及时雨般浇灌着新能源市场,消费者钱包还没捂热乎,就转头去订那台要等三个月的国产电动车。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夏天。当各大车企还在为疫情焦头烂额时,比亚迪突然扔出个"王炸"——汉EV带着刀片电池横空出世。这车可不简单,用比亚迪自己的话说就是"把电池包整成盔甲",直接解决了电动车自燃的老毛病。上市才四个月,单月销量就破万,这下可把合资车企吓出冷汗。我记得有次在汽配城,几个日系4S店的销售经理蹲在路边抽烟,看着手机里汉EV的销量曲线直嘬牙花子:"这玩意儿真要革我们的命?"

850000台!“日产”销量暴跌。同期比亚迪销量增长400万辆-有驾

这波冲击波来得太猛烈。原本加价提车的天籁突然官降3万,凯美瑞的优惠比过年还大,雅阁的混动版都开始送保养套餐。更狠的是比亚迪秦PLUS DM-i,直接把A级车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以前12万买轩逸要排队,现在9万就能提辆带快充的插混车,连小区物业都追着问能不能装充电桩。这种降维打击让合资车企措手不及,就像拿着木剑的武士突然碰上机关枪,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到了2024年,日产在中国的年销量直接腰斩到70万台,全球财报更是爆出334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这场景就像过山车俯冲,前两年还能在新能源赛道勉强跟着跑,转眼就被甩出赛道。更讽刺的是,当年靠性价比打天下的轩逸,现在终端优惠超过4万都没人问津,4S店销售改行卖保险的不在少数。反观比亚迪,光是汉家族去年就卖出20多万台,更别提还在冲击40万价位的新品牌了。

这事给整个汽车行业上了堂刻骨铭心的课。你说日产技术不行吗?e-POWER混动系统其实早于比亚迪DM-i问世;说他们不会营销?轩逸的"款待每一程"广告语当年可是刷屏级案例。问题就出在战略定力上——当别人都在研发三电系统时,日产还在打磨1.6L自吸发动机;当友商布局800V高压平台,他们还在搞400V电压架构。这种"祖传技术依赖症",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赛道上更是被甩出十八条街。

850000台!“日产”销量暴跌。同期比亚迪销量增长400万辆-有驾

现在回看整个过程,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2020年汉EV上市时,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要让中国消费者用买燃油车的钱,买到更好的电动车。"这话放在当时多少有点吹牛,但三年后回头看,比亚迪确实做到了。反观日产这些传统巨头,嘴上喊着电动化转型,实际还在靠混动车型续命,新车发布会PPT里"智能化"三个字永远排在电池容量后面。

这场行业巨变带来的启示远超商业范畴。当中国车企开始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用生态服务提升体验时,传统车企还在用4S店的返利制度绑定经销商。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车带来的不只是动力革命,更是整个汽车价值链的重构——从充电桩运营到软件订阅服务,从电池回收再到车联网数据变现,每个环节都藏着新机遇。日产们不是输在某个产品,而是输掉了整个时代的船票。

眼瞅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传统车企的转型窗口期正在关闭。最近听说日产计划裁员两万人,关停部分工厂,这让人想起上世纪末胶片巨头柯达的遭遇。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这次不同的是,中国车企不再扮演追随者角色。从刀片电池到钠离子电池,从800V快充到城市NOA,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那些还在用油改电应付市场的合资车企,迟早要面对"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时代变了"的残酷现实。

站在2024年的门槛回望,日产的遭遇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在颠覆性创新面前,市场份额不是护城河,传统经验不是免死金牌。当某个中国企业能用造手机的思路颠覆造车逻辑,当用户开始用续航焦虑换取智能体验,每个从业者都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在为什么样的未来造车?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传统车企还能打个翻身仗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