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汽车销量排行榜一出,很多人都惊呆了。全国看起来经济没恢复多少,新闻里失业、降薪的消息层出不穷,房贷断供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但偏偏汽车行业的数据直接打脸——一个月卖了135万辆车。135万辆!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
更夸张的是,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去年也是类似的趋势,疫情刚结束那几个月,消费品零售数据普遍低迷,甚至连手机销量都跌得瘫痪了,但汽车销量居然一路逆势暴涨。新能源车动辄环比涨两位数,传统燃油车虽然掉了一点,但也没崩,整体市场反而在扩大。这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大家都喊着“没钱了”,怎么车还能这么卖?是不是数据造假?还是我们对汽车行业的理解有误差?
先别急着下结论,拆开看这些数字,可能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
先看销量。135万辆,这是一个总量。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油车都算进去了,但新能源车的占比其实已经超过30%了。换句话说,卖得最火的,不是传统代步工具,而是那些看起来更“贵”的新能源车。特斯拉、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都在榜单里排得很靠前。尤其是比亚迪,一个月卖出20多万辆,占到了总销量的六分之一。再看价格,很多新能源车的平均成交价早就超过20万,甚至部分品牌主打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这些车的消费群体和我们想象中的“普通家庭”可能完全不是一拨人。
再看营收。销量高不等于利润高,但新能源车企的财报也很有意思。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营收突破了1200亿,净利润是41亿,毛利率稳定在20%左右。特斯拉虽然最近因为价格战毛利率下滑,但也还在19%左右。再反观传统燃油车企,很多企业的毛利率早就跌破15%,甚至个位数的也不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能源车企虽然价格战打得凶,但它们依然比传统车企更赚钱。换句话说,车是越卖越贵,消费者愿意掏的钱比以前还多。
那问题来了,为啥大家一边喊没钱,一边又愿意掏钱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
---
其实销量好,并不直接说明经济好,也不说明消费能力在恢复。很可能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很多家庭来说,买车并不是“消耗性支出”,反而是“资产性支出”。尤其是新能源车,带补贴、成本低、二手保值率高,甚至还能摇上绿牌,这吸引力一下就放大了。原来可能只能买个8万的国产燃油车,现在加点预算,14万的电动车直接开回家。
还有一点不太好忽视——消费升级。这两年买车的人群和过去不太一样了。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得厉害,小排量代步车几乎已经没有存在感,10万以下的市场正在快速变小。但15万以上、20万以上的市场却在扩张。大家对于汽车的需求,已经从“能开”变成了“好开”“有面子”“高科技”。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这种消费心态,其实和手机行业有点像。说实话,2000块的手机能用,但为什么很多人非要买6000块的旗舰机?说白了,消费品的价值不仅仅在功能上,还在品牌溢价和体验升级上。
再看企业的动作。新能源车企看起来日子还不错,但其实每家都在拼命扩产、拼命砸钱。比亚迪去年一年研发投入200多亿,蔚来小鹏虽然还在亏损,但研发投入同样没停,甚至比一些传统车企更舍得花钱。特斯拉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直接把车价几乎砍到底。这些企业表面上看是“在赚钱”,但实际上是在拼命“烧钱”抢份额。为什么?因为新能源车的周期才刚刚开始,产能爬坡和技术迭代的速度,比燃油车快得多,谁慢了谁就会被淘汰。企业知道,短期的利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格局一旦定了,后来者再进场会非常困难。
那么传统车企呢?其实也在拼命调整。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豪华品牌开始加速转型电动车,推出更多平价车型抢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像长城、吉利,也在靠混动技术撑住局面。不过大方向上,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已经注定会萎缩,想靠燃油车继续赚钱,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整个行业看起来都像在“花钱买未来”。
---
那回到开头的问题,这样的销量、这样的数据,正常吗?其实“看似不正常”,反而是行业的常态。
135万辆的销量确实很高,但它背后是汽车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惯性和结构性变化。车本来就是个相对高单价的消费品,消费信心稍微有一点回升,它就会快速反弹。更何况新能源车的市场还在高速增长,在政策推动下,整个行业的天花板被抬高了。所以,一边是普通人勒紧裤腰带还房贷,另一边是有能力的人继续买车,表面看很矛盾,但实际上并不冲突。
企业大笔烧钱也正常。新能源车企看似风光,其实都在拼最后的窗口期。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抢市场、抢技术、抢渠道,这才是它们的优先级。传统车企同样是压力山大,转型的成本和风险,一点也不比新势力低。这个阶段,大家都过得不轻松。
---
最后,回头看这个数据,也就没那么吓人了。这事说到底,还是行业特性决定的。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都不是“按月算账”。销量和利润或者亏损只是表面,真正要看的,是企业能不能熬到行业格局稳定的那一天。那时候,剩下的玩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