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四月销量下滑3.4%,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小米汽车这阵子,风评似坠入冰窟。

交付伊始,销量数据便成了一桩悬案:自家口径尚可,第三方数据却昭示着颓势。

小米汽车四月销量下滑3.4%,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这究竟是“季节性回落”,抑或真的“碰壁”了?

咱们先拨开这团迷雾。

小米汽车官方宣称的四月交付量为28000台,乍听颇具声势,可环比一算,滑坡了3.4%。

这初次折戟,意义着实不容小觑。

那边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泰斗李颜伟更是不吐不快,祭出上险数据,直指小米SU7销量已然三周连阴,从0.67万辆跌至0.47万辆。

小米公关部的掌舵人王化如芒在背,急忙释疑,言辞间流露出假期里人们热衷于出游,消费重心转移乃是寻常态势。

这番说辞倒也并非空穴来风,车市确有淡旺季之别,清明、五一这等佳节,人们更倾心于游山玩水,购车大计自然被束之高阁。

然而,第三方数据却毫不留情。

小米汽车四月销量下滑3.4%,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李颜伟洞若观火,指出小米SU7在历经三月末那场突如其来的自燃事故后,好不容易在四月中旬攀至销量的小山头,结果又是三连跌。

更令人唏嘘的是,旗舰车型SU7 Ultra,因碳纤维引擎盖的“名不副实”风波,销量直线下滑至每周400辆上下。

这可绝非无关痛痒的小事,数百位车主揭竿而起,组建维权阵营,执意退车,甚至诉诸公堂。

这委实令人费解,莫非真是消费者吹毛求疵?还是小米自身出了岔子?

细细思量,此事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三月那场自燃事故,虽说官方语焉不详地解释为偶发事件,但毫无疑问在消费者心中投下了阴影,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谁敢等闲视之?

退单量攀升,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回这个SU7 Ultra的碳纤维引擎盖,官方标榜的“双风道导流”,结果车主们验明正身,压根儿是子虚乌有,白白花费4.2万大洋购入的引擎盖,与普通版毫无二致。

这任谁遭此境遇,都得怒火中烧。

小米汽车四月销量下滑3.4%,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鸿儒戴盛仪更是直言不讳,认为此举已然构成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

祸不单行,产能亦是掣肘小米汽车发展的瓶颈。

第19周因试生产和工艺验证,折损了一部分产能,导致交付量缩水。

更为棘手的是,眼下订车,竟需苦等7-8个月方能提车,这时间跨度未免过于漫长,又有几人能耐着性子守候?

由此可见,小米汽车所面临的,绝非单单是销量的滑坡,而是品牌信任、产品质量、产能等多重严峻考验。

当然,小米也在竭力自救。

四月间大肆扩张门店,全国已然拥有269家,五月还计划增设29家,力图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服务网点也扩张至132家,矢志打造“15分钟服务圈”。

这“门店先行”的策略,颇有互联网公司的做派,先跑马圈地,再徐图精进。

小米汽车四月销量下滑3.4%,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至于那个碳纤维引擎盖的闹剧,小米也拿出了补偿方案,尚未交付的订单可更换铝制引擎盖,已提车的用户,则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

然而,车主们对此并不感冒,认为2000元的补偿,与4.2万元的损失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雷军近来也在微博上吐露心迹,自陈情绪低迷,取消了一些会议和出差行程,要“静下心来仔细思忖”。

这番表态,也引人遐想,小米汽车是否正酝酿着战略调整。

归根结底,小米汽车的销量之争,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博弈,更是对新品牌的一次严苛检阅。

消费者所购入的,不仅仅是一辆座驾,更是对品牌的信赖和期许。

倘若这份信赖付诸东流,再多的营销伎俩,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是否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诚信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小米汽车要走的路,依旧漫漫修远。

而这场销量风波,或许仅仅是个开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