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数量四年翻两番,却难解假期高速“充电焦虑”。当1748.58万千瓦时的单日充电纪录与“排号充电”的尴尬场景同时出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最真实的压力测试。
国庆假期首日,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1748.5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1.95%,创下历史新高。10月1日至3日,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更是达到4380.9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1.33%。
然而,在这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新能源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漫长等待。国家电网监测显示,假期期间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京沪、广深周边服务区早早开启“叫号充电”,有车主拿到号时发现,前方还排着十几辆车。
01 充电数据创新高,服务区演“人在囧途”
这个国庆假期,新能源汽车高速出行量激增。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数据显示,假期前两日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车流量分别达1328.7万辆次和1236.7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0.1%。
更严峻的考验是整体自驾出行量的暴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此前预测,本次假期自驾出行将达18.7亿人次,占比八成,高峰时段高速车流量或破日均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峰值可能触及1400万辆。
“看着充电桩前面大排长队,比堵车还心焦。”一位在高速公路充电站苦苦等待的王女士抱怨道,她的电动车在仅有4个充电桩的服务区排队整整3个小时。这已成为千万新能源车主假期出行“人在囧途”的真实缩影。
回溯历史数据,充电需求增长的速度远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电动汽车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日均1030.75万千瓦时,较当年“五一”增长34%、较2023年国庆增长80%。
仅一年时间,2025年假期首日充电量就接近2024年日均水平,需求增速远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
02 液冷超充技术亮相,能否破解充电困局?
面对激增的充电需求,液冷超充技术被寄予厚望。在山东威海、湖北等地,液冷超级充电桩已投入使用,单枪功率最高可达480千瓦,充电效率是常见充电桩的8倍,10分钟即可充满一辆车。
湖南高速集团在长张高速长沙西服务区投用的全液冷超充桩,单枪最大功率甚至达到600千瓦,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有车主体验后表示:“一杯美式咖啡还没喝完,系统就提醒我充好了。”
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全液冷超充产品,声称可实现最快接近“一秒一公里”的极速补能,为车主带来“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充电体验。
全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循环带走设备热量,实现高效散热,保障设备在酷暑中持续稳定输出高功率。与传统风冷技术相比,液冷系统散热效率更高,运行噪音大幅降低。
然而,目前这类超充站数量仍然有限,难以覆盖广大高速网络。部分电动汽车车主直言:“但是目前这种超快充站还是有点少。”
03 各地应急措施频出,难掩结构性矛盾
为缓解充电压力,各地交通运输部门采取了多种应急措施。在江苏,30个重点繁忙服务区提前部署移动充电机器人。贵州则将移动储能充电机器人引入高速公路,用“桩找车”的模式打破固定车位限制。
湖北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增219台移动充电设备,增配服务人员约2100人,并对50对服务区的173根充电桩进行补全加密。通过“固定设施加密+移动设备补充”的服务保障体系,该省充电桩总量及移动设备储备较平日提升40%以上。
四川针对高速公路充电繁忙服务区清单制定“一区一策”方案,执行“123运维模式”,即节前1次排查检修、故障后2小时人员到场、3小时恢复使用。
运营机制也在调整。部分地区通过动态设置SOC(电池剩余电量)充电上限,将默认充电上限从100%调整为80%,缩短单辆车充电时长,提升充电桩整体利用率。
然而,这些措施只能暂时缓解矛盾。深层次问题在于,高速充电桩具有明显的峰谷差异,“假期忙成狗,平日闲成摆设”带来投资难、回报慢的难题亟待解决。
04 充电网络建设加速,但区域均衡性不足
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超1700万个,同比增长超过50%。高速公路充电桩更是四年翻两番多,累计建成6.2万个充电停车位。
但充电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从区域分布看,热门旅游线路、大城市周边高速服务区的充电设施利用率远高于其他地区。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设施利用率不足,存在建设与使用不匹配的问题。
这种不均衡在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局部区域出现高频排队现象,而一些非热门地区的充电桩却闲置较多。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要求电网企业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用电保障,重点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用电容量。
通知还提出,要适时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功率充电应用城市与高速走廊,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高质量发展。
05 未来出路:超充+智能+合理布局
破解假期高速“人等桩”问题,既需“救近火”的应急措施,更需“引远水”的长期规划。未来充电设施建设不只是“量的扩张”,更要走向“快充 + 智能 + 合理布局”。
在技术层面,大功率充电是明确方向。华为数字能源计划在北京、深圳、重庆等50多个城市加快构建“城市一张网”,并建设超过20条高速公路的高质量“超充一张网”。
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表示:“预计在2024年,我们将率先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10万个华为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
在布局优化上,需推动均衡发展,在高速服务区按超充+快充的梯度配置,同时在服务区5公里辐射圈布局慢充补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补能问题。
收益模式也需创新。可结合服务区餐饮、购物等增值服务,让充电场站从单一补能设备变为流量变现节点,解决投资收益问题。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所长李立理指出,从长期看一个超充桩的服务效率可能与4至5个甚至更多的普通充电桩服务效率相当,而在占地面积上,超充桩仅为快充桩的1/4到1/5。
这为运营商节省了非常多的土地成本支出,尤其在人口密集区域,这部分成本的节约将更为明显。
随着新能源汽车日均通行量预计达1250万辆次,占高速总流量约20%,解决充电难题已刻不容缓。
“充电体验比慢充好太多了!”一位在北京五棵松全液冷超充站充电的车主感叹道。但这样的体验何时能从城市扩展到高速,从试点走向普及,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考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