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客户那边干了快十年,最近突然发现行业好像又在翻旧账——不是实体账,是结账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大厂不比小厂,账期长了,现金流就像打了个折扣。去年我帮修理厂算个账,标准合格的零部件到车间也就4天,验收完之后钱差不多账面上多了个待付状态。但是实际到账?不过估算个70%的成功率,估算期限嘛,基本都在30天克到60天之间(样本少,体感)。你说,供应商敢不敢再压,最终还是赖活命的钱在等待。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某供应链公司做采购经理,他总说,打个比喻,供应商的钱基本就像菜市场里卖菜的,菜刚摘下来,店家都要付款,但人家也得知道,咱们决定今天不下雪,菜价最稳,供应商的货不用一直压着不能卖出去。他还笑着说,除了货到付款,现在货到验收合格都变成了协议里的事情。实际上,没有一条供应链能一直稳扎稳打,无非是哪个环节的利润被压缩得多。
这让我又想到,去年我调研了一下几款车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某国产品牌某进口品牌,价格差个5万左右,发现国外那家车的供应链其实更灵活。你看,供应链相当于车内的血液系统,流通快,人的脸色都会变。进口车采用的是更成熟的合同天花板概念,支付时间都很紧凑——其实也是为了让供货商不要抖,但为什么中国这些车企还不得不拉长账期?供应链本身因为国内零部件厂商集中,大家还在你想要稳定点,我也要考虑下利润那套游戏中。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会儿朋友打趣问:你是不是觉得,省点钱,能把供应商都养坏了?说得挺对。大厂长时间用优势压价,把供应商逼得喘不过气,虽然这段时间合作更紧密变成了口号,但实际上,供应商的利润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我就觉得,像个阶梯,越往上,越觉得底层的那些零供撑着大厂的生态平衡,排长队等待费用的支付,心里暗自叫苦。
提到这,我真想问,你们有没发现,那些刚出厂的车子,装配完统计,总要多花个几百块在软件调试上?那属于附加成本里面的调试费。我一朋友在维修厂,他说:你们看,买新车第一天开出去,心里像卖萌一样小心翼翼。很多时候,厂商会在后续的更新软件、调整参数上花不少功夫。这就像我炒菜,调味料得调到刚刚好,否则一吃就怪怪的。
对比:同样是中型SUV,在市面上,某品牌车的座椅扶手设计,使用起来更顺手,细节上的差别其实挺靠谱,但多少采用了更耗时的工艺,比如精雕细琢的包边,而那家国产品牌,便宜点,工艺简快,多少也在捡漏。这里其实反映出一个行业阶层的选择:追求极致的就得多付点时间和成本。这个点,我觉得就是生产链的基因——你是不是愿意再慢一点,质量就高一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供应链上那些慢工出细活的环节,真是有用的,还是多余的呢?我在想,日产那期审查会,还在争论验收标准——包括零件别出错,后续返修率降低了,才能保证后续订单。这里面其实暗藏了个长远成本对比的思维:是不是把现阶段的成本控制得紧了,未来倒是能多赚点备用金?敢说这个策略就一定实用吗?这个事我还得再查查。
回来,忽然发现供应链上的账期问题,不只是吃紧,还关系到企业的信用。比如企业之间的信任像个借条,没有及时还的,越滚越大。有时候我就觉得,供应商对大厂的感觉,就像那远房亲戚迟到的红包——你猜,他到底是在等钱,还是在等个态度?
而且,最近行业里提倡信用支付,其实也挺妙的——就是让大家不要稀里糊涂现金流断档。但你说,这是不是变相在拉长账期?可能吧,但我更担心,有没有那种账面上的善意被误读了?你知道,我经常觉得,有人把信用当成信仰,殊不知,实际操作中漏洞还是不少。
这样想吧,如果每台车的供应商和整车的账期都能在60天以内,现金流就不会像降雨天的河水,突然泛滥,也不会干涸。但如果政策落地后,会不会有地方变成个人偏见——比如某个大厂,把账期拉长成90天,供应商还能忍得住吗?我倒是不担心利润大缩水,而是真心觉得,行业还能不能共同走得更远点。
说到这里,我有个问题:你们觉得,供应链标准化,会不会反而让行业变得更死板?就像大厂的采购员专门设置标尺,不允许我随意变更。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制约供应链,实际上也是在断创新的可能。
我发现,很多小厂因为账期拖得长,除了资金压力大,供应商间的合作都变得害怕。你看,那天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你还记得,那次验收完货,老板咬牙切齿说‘下次延长1天’就像变魔术一样。他的话透露了一个:在这场支付时间的游戏中,谁控制时间,谁就控制了主动权。
我觉得行业还在变,供应链那块像弹簧一样,拉得越紧,反弹越快。你有没有想过,最终,这个规范会不会变成另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能保障小供应商至少不会被欺负,另一方面,可能会让谈判变得更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究竟是谁在制定这些规范?是政策,还是行业自律?或者,像那天愣头青的技术员突然说:啥也不懂,就算自己公司签了协议,别人会就信?还是得看人心。这句话让我忽然觉得,这行业里,最复杂的,还是人心。
我注意到一句,政府倡议要求最长支付周期不超过60天,好像是给行业画了一条底线。但问题来了——实际操作中,谁能保证,执行力最大?我只能想象,至少在某些小圈子里,暗箱操作还不少。你说,谁能想到,那些账款还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定时炸弹?你记得去年那个供应商差点倒闭的事情吗?当时公司还在微信上互道晚安。
可能所有的标准、倡议,不过是个提醒牌。最管用的,还是行业里那点润物细无声的合作与信任——就像我每天骑车,遇到人行横道,看到有车在等,你也会主动放慢速度。你会不会觉得,有些细节,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就像一辆车的最后一道细节处理——那个看不见但能摸到的温度,是不是也暗示着行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