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一次性座套竟然日销过万,可以看出不少人真的很膈应坐在他人坐过的地方。但这算是卫生习惯,还是一种对于公共空间不确定性的胶着呢?
个人认为,后者的因素居多。尽管这种3-15元的无纺布制品,可以防御"光脚踩座椅"等不文明行为,可是12306明确表示,他们每一天实施"污损即换+夜间消毒"制度,看上去也没有过多需要担忧的卫生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这款座套的价格并不贵,也导致更多人的青睐。
无独有偶,早在2018年,某航司就已经推出过“机上座椅防护垫”,此事一出,引发争议,最终因环保压力下架。在2023年,共享单车企业尝试投放“抗菌把套”,最终理论被实践碾压,毕竟运维成本过高,这一方案只能终止。
诸如这些案例,都在揭示共同规律:出行的人们都在追求无菌化,试问一下,自己家里就完全的无菌化吗?当公共服务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时,谁又在催生一些衍生品呢?
个人觉得,市场总会催生替代方案,也是为了满足那些执着之人的需求。而真正买单的人,何尝不是在被“收割”智商税?
客观上,铁路部门完全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卫生评估报告,只有佐证他们的工作做到了位,并且没什么后顾之忧,才能堵住悠悠众口。另外,电商平台则需规范产品宣传,不要夸大卫生风险,如果一味地宣传产品之余的功能,单纯地讲述情绪,那么也就失去了产品最终的价值。
生活中,哪里有什么绝对无菌存在,高铁一次性座套的走红,折射出旅途中的人对出行卫生的焦虑升级。如果座位有问题,那么扶手、小桌板等高频接触部位同样暗藏风险,是不是都要换上一次性的保护套?实际上,过度依赖物理隔离反而可能让人忽视手部清洁等基础防护。我们不如科学防护,远比过度防御更有价值,也能够节省更多时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12306回应高铁座椅消毒情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