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大众汽车,这个老牌劲旅,最近动作频频,又是“中国速度”,又是“员工为本”的。看这崔总洋洋洒洒一番话,又是组织转型又是人才战略,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但要我说,这事儿,咱们得剥开来好好瞧瞧。一个曾经躺着都能把钱挣了的德国巨头,现在突然开始“中国速度”了,还对员工“掏心掏肺”了,你真以为是他们良心发现,突然想通了?别逗了,老铁,这背后的弯弯绕,可比表面上复杂多了。
你想啊,这年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是个什么光景?那叫一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几年前你还瞧不上眼的“蔚小理”,现在可都成了气候,更别提比亚迪这种把油车市场杀得七零八落的主儿。大众,这个曾经的“神车”制造者,现在在国内,你说他急不急?嘴上说战略转型,说白了,就是背上着了火,不得不跑了。这“中国速度”,那可不是一句口号,是市场拿鞭子抽出来的。
所以崔总这篇访谈,与其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心得分享,不如说是大众这头“大象”在转弯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在努力配合、努力发声的一种写照。以前,它就是慢悠悠地走,吃得饱饱的,谁也不敢招惹。现在呢?它得学着跳舞,学着跑百米冲刺,还得提防旁边那些小兔子小狐狸随时上来咬一口。这HR的工作,哪是听起来那么风光,简直就是给这头“大象”穿针引线、搓澡按脚,还得保证它不瘸腿,不闹情绪,甚至还要让它相信,跳舞才是它的宿命。
先说这个“大象转身”吧。崔总说得轻巧,“在既有基础上,结合中国业务的现实需求做‘定点突破’”。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呢?你把那些在燃油车时代熬了十几年、二十年,把发动机变速箱玩得门儿清的老师傅们,突然拉过来,跟他说:“来,哥们儿,咱现在搞电池、搞芯片、搞软件!以前那套不好使了,得学!” 你猜那些老师傅心里会怎么想?嘴上不说,心里指不定嘀咕:“你这不是拆我台吗?我这前半辈子白干了?” 这种职业的“失重感”,不是光靠几千门在线课程就能完全弥补的。当然,我不是说这些课程没用,但它更像是在溺水的时候,扔给你一根救命稻草,能不能抓住,多大程度上能抓住,那还得看个人造化。
而且你看啊,大众在合肥搞了个3000人的研发中心,还和小鹏汽车搞了个CEA One Team。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这就像啥?就像一个老教授,为了赶时髦,把他那些老一套的理论体系放下,跑到街上跟那些年轻的街舞少年混在一起,学他们的步子、学他们的口头禅。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技术上的转型更难。尤其是,让一个德国基因里带着严谨、等级森严的企业,去拥抱中国这种“快鱼吃慢鱼”的市场哲学,去跟小鹏这种以“互联网速度”迭代的玩家合作,那其中的文化碰撞、管理理念的摩擦,绝对不是“多视角反馈评价体系”就能完全抹平的。崔总说“把内部经验转化为共享资源”,这话说得好听,但实际情况,更像是把老干部的“经验包”强行塞进年轻人的“技能树”里,然后看看能长出啥新玩意儿。
再来说说吸引和留住人才这事儿。崔总提到,“真正让他们留下来的,并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而是他们能够在集团实现自己的技术理念,推动集团转型,并因此获得认同和认可。” 这话我信一半。尤其对那些“新领人才”——就是崔总说的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技术和应用之间灵活切换的那帮人。这些“新领”,他们可不是傻子。他们看重的不光是钱,还看重舞台、看重话语权、看重被尊重。一个企业,如果不能给他们这些,光画“大饼”,那可留不住人。毕竟,现在外面抢人的地方多着呢。大众这种“大企业病”会不会限制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憋屈,这才是关键。至于那些“严谨、尊重技术、强调团队合作”的德国精神,在现在这个谁快谁活的时代,是不是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像在赛道上开一辆蒸汽火车,情怀是有,速度就难说了。
而且,什么“提升员工自驱力”,“公平透明、以绩效为导向的奖励机制”,“健康效率观”…… 这些词儿,你随便翻翻哪家大公司的HR手册,都能看到。但关键在哪儿呢?在于这套东西在一家正在“刮骨疗毒”的企业里,它意味着什么。当市场压力山大的时候,这套“以绩效为导向”的机制,到底是激发了潜力,还是把人逼得内卷,最后两败俱伤?“健康效率观”,说白了,是不是在要求员工“高效加班,并保持心情愉悦”?我不是在杠,而是作为一个在互联网圈子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油条,我太清楚这些“漂亮话”背后可能藏着什么样的现实了。
崔总还提到了在转型过程中,领导力的重要性,说要“给团队信心”,“营造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氛围”。这话没错,但我想问的是,谁来给这些领导者信心?当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当销量不如预期,当传统业务部门被边缘化,当新业务部门压力山大的时候,领导者自己是不是也心慌?他们会不会把这种焦虑层层传导下去?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光得会画“大饼”,更得会“兜底”。在阵痛期,能稳住军心,让大家觉得跟着你,虽然累,但有奔头,这才是真本事。不然,光靠“数据化工具衡量和反馈领导行为”,那不过是多了一层KPI罢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后,说到这个“动态稳定感”,这词儿取得可真妙。听着玄乎,但你品品,这不就是一种在“刀刃上跳舞”的感觉吗?外面风雨飘摇,公司内部大刀阔斧,员工心里能不打鼓?HR部门要做的,就是让员工觉得,虽然外面天翻地覆,但公司这个家,还算稳当,我还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机会成长。这可比当年那些“奉献青春”、“公司就是家”的口号高级多了,也务实多了。它承认了“不稳定”的存在,但又承诺会给你一个“动态”的“稳定”支撑。嗯,这就像是告诉你,你可能要失业,但我们有再就业培训,还提供心理辅导,让你失业失得“有安全感”。你说好笑不好笑?
总而言之,大众汽车这一系列人事调整和文化宣讲,背后折射的是一个老牌帝国面对新时代挑战的挣扎与求变。他们深知,光有钱,光有技术,都不够了,还得有人,还得有人心。他们需要那些能打硬仗、能玩创新的年轻人,也需要那些能平稳过渡、保持战斗力的老兵。所以,崔总的这篇访谈,你看似在聊人才,实际上,是在聊大众汽车,这个昔日的王者,如何在中国这片变幻莫测的战场上,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重新塑造自己的灵魂。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不是一句“员工是财富”就能概括的。它是一场企业与市场的博弈,一场老旧与新生的拉扯,更是一场人性的考验。至于结果会怎样,谁知道呢?但至少,他们开始跳起来了,不是吗?
好了,老姜我就说到这儿,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