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鲲鹏天擎发动机真有那么省?三天通勤油表读数让我半信半疑
一脚油下去,转速表稳得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坏了。那天我是在一辆搭载奇瑞鲲鹏天擎的新车里,刚从停车场冲上高架,城市早高峰的堵流并没给它多少施展空间,但仪表上的瞬时油耗数字,反而让我愣了几秒——低得出奇。
其实出门前我对它的印象更多来自新闻标题:48%热效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炫,可直到亲手握着方向盘,听它在1500转附近轻轻哼着,我才明白啥叫“榨干最后一滴油”——动力顺滑得像拉丝芝士,又不急不躁。
途中有个超车空隙,我顺势踩深一点油门,发动机的声音随转速爬升,但并没出现那种高效率机型常有的“高亢又干巴”的感觉。相反,它的加速有股子底气,不是暴力突兀,而是均匀的推背,把你送进前方车流的空挡里。
听随行的朋友解释,鲲鹏天擎的高效率背后,是个26:1的超高膨胀比,这就像榨汁机换成了工业液压机,能把汽油的能量尽可能挤出来。再加上比PM2.5还细的高压雾化直喷,燃烧室里几乎不浪费半点燃油。甚至排出去的尾气,还有三分之一会被重新利用,这就有点像厨房里“二次翻炒”剩菜,既省料又不浪费火候。
说实话,我开车向来懒得去管热效率这种理论值。可实际体验下来,它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油表跳得比以前慢了。早高峰三天通勤跑下来,油针的位置几乎没什么肉眼可见的下降,这让我对那句“比同级混动还省”的传闻开始半信半疑——半信,是因为自己真开出来了低油耗;半疑,是因为这成绩太逆天,怕自己遇上了个样车里的隐藏buff。
当然,别的故事里也不都是彩虹。听一些做极端环境测试的人说,这台发动机在黑龙江-30℃的冬天里,或者新疆50℃的夏天,高负荷时性能波动会明显大于丰田的老将机型,那些经过安第斯山脉5000米考验的机器,在适应性上依然有优势。而且在寿命上,国产机的质保年限虽然在持续提升,但高强度用车下的故障率还没追平老牌日系。
不过,这种差距在价格和维护成本的面前,很多用户会权衡。毕竟有消息说,欧洲车企已经对这套技术心动,主动上门聊合作。站在消费者立场,技术被更多人用,零部件供应和维修的便利性,就会一步步好起来。
有趣的是,奇瑞对自己的技术还挺大方,核心专利开放、零件捐给高校拆研究,这种事在发动机圈子不多见。一些人说这是胸怀产业升级的姿态,也有人打趣,这是自信到“别人学也追不上的节奏”。
想到这里,我有点期待它的后续动作。坊间有传,明年他们会连推几十款混动车,从日常家用到硬派越野都有。再加上东风、长城、广汽在高效率、氢燃料等方向的布局,接下来咱能看到的动力技术,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闹。
那天下车收拾东西时,朋友突然笑着说:“你知道吗,车友圈有人说,这发动机油耗低到,后备箱可以多塞两桶油才用得完。”是真是假我没去考证,就当个乐子听了。毕竟,有时候,关于一台车最有趣的事,往往在调侃里流传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