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亮相2025成都车展,这5款新车值得期待
2025年的成都,热浪未退,车展的喧嚣却已提前点燃了整个城市的脉搏。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漆面与皮革座椅交织的气息。
引擎声模拟音效在展馆间回荡——仿佛未来正在低吼。
长安汽车这次没有低调入场。
它带着五款重磅新车,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风暴,席卷了整个E馆。
这仅仅是产品发布吗?
不。
这是战略宣示。
是技术底气的全面外化。
你看那展台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车辆陈列,而是一整套“科技生态岛”的沉浸式布局。
灯光、交互屏、AR导览路径……每一寸空间都在说:我们不只是造车。
我们在重塑出行体验。
先看深蓝S09。
一款定位中大型增程SUV的新物种。
轴距达到3100毫米。
车内可用空间接近MPV级别。
但它的姿态依然低趴流畅——风阻系数仅为0.23Cd。
这数据,让许多纯电轿跑都汗颜。
三电机四驱版本?
系统综合功率680kW。
百公里加速进入3.9秒区间。
你没看错。
3.9秒。
一台满载六人的增程SUV。
能做到这个性能水平。
背后是长安自研的“金钟罩”电池包与“氢擎”增程系统的深度耦合。
它真的需要这么强的动力吗?
日常通勤当然不需要。
但当你深夜驶上高原山路,电量告急,发动机启动那一刻——平稳得几乎无声。
你会明白什么叫“冗余即安全感”。
而且,它的纯电续航做到了300公里CLTC。
综合续航突破1400公里。
这不是数字游戏。
是真正解决里程焦虑的最后一块拼图。
再来看启源E07。
跨界形态。
有人说它是SUV,有人说是猎装车,还有人坚持叫它“轿跑皮卡”。
长安干脆给它一个新名字:可变形态智能座驾。
后排座椅能电动翻折。
后备厢地板可升降。
尾门支持分段开启。
更绝的是——车顶激光雷达与侧方传感器全部隐藏式设计。
外观毫无突兀感。
却实现了城市NOA全覆盖。
我在展台亲自体验了它的自动泊车。
斜列式车位。
两侧车距仅剩35厘米。
它缓缓切入。
精准停稳。
方向盘自动回正。
全程无人工干预。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高阶智驾,已经从“能用”进化到“敢托付”。
它的双碳化硅电驱平台,峰值效率92.8%。
充电15分钟,补能400公里(基于CLTC)。
这速度。
快过你喝一杯咖啡的时间。
第三款,阿维塔X7。
与华为深度合作的结晶。
搭载鸿蒙座舱4.0与ADS 3.0系统。
语音助手响应延迟低于300毫秒。
连续对话支持上下文记忆达8轮。
你可以对它说:“刚才那家咖啡馆看起来不错,停车问问他们有没有户外座位。”
它会自主完成:识别地标、调用导航、连接蓝牙通话……一气呵成。
但这都不是最震撼的。
它的车身采用“玄武”非承载式一体化结构。
扭转刚度达到48000Nm/deg。
什么概念?
比某些硬派越野车还高。
却用于一台主打豪华舒适的大型轿跑SUV。
为什么?
为了安全。
为了操控极限。
也为了一种偏执的工程美学——把不可能,变成理所当然。
第四款,UNI-V智行版。
看似是改款车型。
实则内在脱胎换骨。
搭载长安最新APA 6.0自动泊车系统。
支持跨层记忆泊车。
你在B3层停过一次车。
下次来,车辆可自主行驶至B3,找到原车位。
成功率高达98.6%。
这背后,是128线激光雷达+4D成像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感知能力。
年轻人要什么?
要个性。
要智能。
更要“懒得起飞”的便利。
UNI-V智行版给了。
它还给了情绪交互大灯。
能根据驾驶模式变换光纹。
甚至可通过手机APP自定义灯语。
开在路上——不是你在开车。
是车在替你表达态度。
最后一款,凯程F700皮卡。
很多人忽略它。
觉得皮卡在中国市场边缘。
但长安偏偏把它放在C位发布。
为什么?
因为它搭载了中国首款自研8AT纵置变速箱。
最大扭矩承受能力达800Nm。
匹配2.0T氢内燃机——没错,烧氢气,排放只有水。
可在加氢站补能,也可外接电解制氢单元,实现“边走边充”。
这是对未来能源结构的押注。
也是对商用车智能化的重新定义。
它的货箱内置称重系统。
可通过APP实时查看载重状态。
还有无人机自动巡航勘测功能——适合电力巡检、地质勘探等专业场景。
五款车。
五条技术路线。
深蓝主攻性能增程。
启源探索形态边界。
阿维塔死磕高端智驾。
UNI系列锁定年轻群体。
凯程则杀入新能源商用蓝海。
长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它不再满足于“多生孩子好打架”。
而是用模块化平台(如SDA架构)支撑差异化产品矩阵。
同一套电子电气架构,可衍生出完全不同性格的车型。
这就是规模与个性的悖论统一。
我站在展台中央。
看着人群围着E07讨论它的尾门设计。
听着工程师向媒体解释金钟罩电池的针刺实验数据。
突然想起十年前,自主品牌还在为“冲压件缝隙均匀”而骄傲。
现在呢?
我们在谈SOA服务化架构。
谈车云协同训练。
谈氢燃料的储运瓶颈突破。
变化太快了。
快得让人恍惚。
但有一点没变——对技术的敬畏。
对用户的诚意。
对未来的野心。
长安这五款新车。
不是终点。
只是又一个起点。
下一站,会是哪里?
也许,答案不在车展上。
而在每一个打开车门的瞬间。
在每一次自动驾驶接管的犹豫之后。
在你发现——原来车,真的可以懂你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