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奇瑞iCAR的消息挺引人注意的,但也伴随着争议,尤其是围绕它的一些规划和调整,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挺吓人”的点。比如说,V27项目直接没了,转而搞出个V29;再比如,03/03T这两款车型直接归到Qq品牌去,还换了“风云”新能源的LOGO;同时,原本传闻中的X25 MPV式越野车也突然销声匿迹了。如果你把这些消息拼在一起看,确实挺不寻常的——一边是新车规划大踏步往前冲,一边是现有车型下调品牌定位,甚至有项目直接“蒸发”。不少人就开始担心,这是不是“典型的内耗”或者“战略混乱”的表现?
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得一点一点拆开来看,尤其是从数据和行业规律的角度。先把表面的乱象捋顺了,才能看明白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奇瑞iCAR,先看它的定位——这是一个主打新能源的子品牌,目标是抢占年轻化、智能化市场。光这个定位,就注定它得花钱,不管是研发还是市场投入,一样都少不了。而从现有的规划来看,iCAR接下来几年的投入可以说是“毫不手软”:V23、V25、V21、V29四款车型的布局已经出来了,涵盖了从小型SUV到大型SUV的各个细分市场。再加上高端配置,什么双电机四驱、82kWh大电池、续航500公里之类的,能堆的技术都在堆。这种打法看着挺野,但问题是,成本也很扎眼——这几个项目加起来,保守估计得烧掉几十个亿。
与此同时,03/03T两款现有车型被移到Qq品牌,显然是要拉低它们的市场定位,给iCAR腾出空间专注更高端的产品路线。但这两款车的问题在于,销量一般,利润也不高。就拿03来说,上市至今的市场表现可以说不温不火,单月销量有时候甚至不到1000辆。换句话说,这两款车本来就不太符合iCAR“高端智能”的品牌调性,把它们放到Qq品牌下,算是资源优化的一部分。但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既然03/03T撤了,iCAR短期内靠什么撑起销量?毕竟,像V23和V25这种新车,从规划到上市,再到真正走量,少说也得一两年时间。这中间的空档期,难免会让人觉得底气不足。
再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细节——X25这个MPV越野车项目的消失。其实这事也挺耐人寻味的。从技术和定位上讲,X25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很可能是奇瑞内部觉得性价比不高,于是砍掉了,资源转向更主流的V系列车型。虽然说得通,但这种“边试边改”的策略也难免让人觉得有点摇摆不定。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调整背后是不是意味着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出了问题?它究竟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
先说成本。新能源车企前期的研发投入大是常态,不止是奇瑞,像比亚迪、小鹏这样的企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甚至可以说还在经历。以小鹏为例,2022年的研发成本高达67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全线亏损,但市值依然被资本市场看好,原因就在于它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潜力。而奇瑞iCAR目前的策略看起来也差不多——先通过高研发和高投入抢占技术高地,再通过量产摊薄成本。短期内亏损是肯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战略有问题,只是时间窗口不同罢了。
再说市场。奇瑞的一个优势在于海外市场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比如Omoda和Jaecoo两个品牌,今年前三个月在英国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铃木、吉普和菲亚特。这说明奇瑞的全球化布局是有成效的,而iCAR很可能也是瞄准了海外市场的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像V23这种小型硬派SUV,目标直接对标吉普Avenger,甚至连车身尺寸都“掐得死死的”,就是为了抢份额。而V29的大型SUV项目,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实车信息,但很可能也是冲着国际市场去的。毕竟,国内的SUV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但欧美市场对新能源大尺寸SUV的需求却在逐年增加。
最后聊聊“怎么看这些调整”。其实从行业规律来看,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在经历类似的“试错”阶段。传统车企像大众、丰田,也是边投边试,小马拉大车;新势力像蔚来、小鹏,更是用“战略性亏损”换增长。奇瑞iCAR的调整看着乱,但其实是为了给主力车型腾出资源,集中火力做爆款。至于V27和X25的“消失”,更像是一种资源优化,用更大的市场潜力项目替代掉小众项目,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
所以,别被表面的数字吓到。奇瑞iCAR现在的布局看似激进,但实际上每一步都有章法。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它今年亏了多少钱,或者调了几个项目,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把V23、V25这些主力车型打出市场。如果打出来了,前期的投入就是值得的;如果打不出来,那才是值得担心的事。
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个烧钱的行业。尤其是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想抢占先机,必然得舍得投。但投得有章法,才能把未来的路铺平。而奇瑞iCAR的这几步棋,怎么看怎么像是为未来在布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