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比亚迪员工感慨:“我们什么时候能出一台像蔚来ES8这样审美的车?” 这句话折射出外界对比亚迪设计的关注与期待。事实上,比亚迪在设计上的投入可谓前所未有——洛杉矶前瞻设计团队的员工曾透露,如今比亚迪的设计部门已扩展至千人规模,放眼全球,几乎没有一家车企在设计团队人数上能与之相比。
目前,比亚迪设计的领头人依旧是前奥迪设计师沃尔夫冈·艾格(Wolfgang Egger)。艾格曾为奥迪和阿尔法·罗密欧等品牌塑造经典设计语言,但不可否认,每位设计师都有自身的风格局限。幸运的是,在他手下,这支庞大的团队中一定孕育着无数优秀的创意与方案。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好的设计,而是谁来“拍板”。
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自小鹏汽车。新一代P7的最终设计,是从1259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但即便如此,这个设计方案在公司高层的评审会上曾三次被否决。最终,还是设计师本人坚持己见,并在与何小鹏及高管们长达7个小时的沟通后,才赢得通过。何小鹏在新P7发布会上公开讲述了这个过程,背后折射的正是——设计最终要服从领导的审美与判断。
这也是比亚迪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庞大的团队中实现高效的协调与管理,并且如何确保真正有突破性的设计能够不被埋没,而是得到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设计的灵魂不仅仅在于创意本身,更在于能否找到与品牌战略、市场品味的平衡点。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顶级设计师是否会选择加入比亚迪?对于任何设计师而言,资源与舞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是否能在这里看到个人作品落地的可能性。比亚迪如今已是世界级的新能源车巨头,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足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然而,真正决定设计师去留的,往往是他们的创意能否被尊重、被采纳。
比亚迪在设计上的未来,或许并不取决于“团队人数”或“明星领军者”,而在于领导层能否放手,让优秀的设计从千百个方案中脱颖而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