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

最近,关于电动车的话题,想必在您和街坊邻居的聊天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眼看着传说中8月1号就要开始执行的“2禁止5必备”新规,很多人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这马路上跑得飞快的电动车,确实该管管了,可这规定一出,又感觉自己马上要“违规”了,罚款扣车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

这到底是为大家好,还是给大家添堵?

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有驾

今天咱们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事儿从头到尾好好聊一聊,看看这规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来管电动车?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您可能不知道,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5亿辆,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基本上我们身边每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每天骑着电动车出门。

车多了,路上就热闹,但风险也跟着来了。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些年因为电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数量一直都不少,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因此破碎。

有些电动车在马路上跑起来,速度快得吓人,还没什么声音,冷不丁就从身边蹿过去,闯红灯、逆行、抢占机动车道,这些现象咱们平时出门也都能看到。

所以说,国家出手整治,这个出发点是绝对没错的,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大家出门都能平平安安的。

这个大前提,我们心里得有数。

理解了国家为什么要管,咱们再来看看到底是怎么管的,也就是大家最关心的这个“2禁止5必备”。

咱们一条一条地掰开来看。

先说争议最大的两条“禁止”。

第一条,就是禁止“非标车”上路行驶。

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有驾

什么叫“非标车”呢?

简单说,就是不符合2019年国家出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车辆,这个规范也叫“新国标”。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有几个硬性要求:必须要有脚蹬子,最高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25公里,整车重量加上电池不能超过55公斤,电池电压也不能高于48伏。

超出这个范围的,要么算电动摩托车,要么就是“非标车”。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在“新国固”出来之前,市面上卖的电动车,绝大部分都是超标的。

比如您家邻居王大爷,五年前在一家正规的电动车店里,花了三千多块钱买了辆车,有发票有合格证,当时是完全合法的。

可现在政策的过渡期一过,他这辆车子没坏没毛病,突然就变成了不允许上路的“非法车辆”,要么就得当废铁卖掉强制报废。

这让普通老百姓怎么想得通?

几千块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不是小数目,车子好好的,就因为一纸新规就作废了,这个损失谁来承担呢?

是当年生产这些车辆的厂家,还是当时监管的市场部门?

现在这个结果,似乎全让普通消费者来买单了,这确实让人感觉有点委屈。

第二条禁止,是禁止违规改装和加装。

这一条就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有驾

夏天太阳毒,加个遮阳伞;冬天刮风下雨,装个挡雨的棚子,这不都是为了出门能方便点、舒服点吗?

还有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他们为了多跑几单,多挣点辛苦钱,给车子换一块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这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现实需求。

现在,这些通通被划为“违规”,一旦被查到,轻则罚款拆除,重则直接扣车。

这种管理方式,就像是看到有人走路崴了脚,不想着怎么把路修平,或者提供更合适的鞋子,而是直接不让人走路了。

这种“一刀切”的办法,虽然看起来简单直接,但却忽略了老百姓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需求。

难道就不能研究出台一些既安全又合规的配件标准吗?

比如规定雨棚的尺寸和材质,确保它不影响骑车人的视线和车辆的稳定性。

或者鼓励企业研发更安全、续航更长的新国标电池。

只是一味地禁止,而不去疏导和提供解决方案,往往会把问题引向另一个极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说完了让人有些头疼的“2禁止”,我们再来看看相对来说大家更能接受的“5必备”。

在这五条里,有三条是大家普遍认可的,那就是必须上牌照、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这几点没什么好说的,就跟我们开车要考驾照、上车要系安全带是一个道理。

给电动车上个牌照,万一发生剐蹭或者车辆被盗,有个身份信息好追查。

戴头盔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保护我们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关键时刻能救命。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路上其他人的生命负责。

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有驾

这几条,是提升整个社会交通文明水平的基础,必须支持。

但是,剩下的两条“必备”就又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

一个是考驾照。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标车”问题的延续。

因为很多看起来跟电动自行车差不多的车,就因为重量或者速度稍微超了一点点,就被归类到电动轻便摩托车或者电动摩托车的行列里了。

这一来,车辆的性质就从非机动车变成了机动车,那骑车上路就必须得有相应的摩托车驾驶证了。

这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让他们再去重新捧着书本背交规,去考场上练习绕桩走单边桥,不仅要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精力上也吃不消。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销售人员为了把车卖出去,往往会模糊这个概念,根本不会主动告诉消费者这辆车其实是需要驾照的。

结果就是,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车,最后却要自己承担学习考试的后果,这多少有点不合理。

最后一个必备,是规范停车和充电。

说到充电,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画面:从楼上窗户里甩下一根长长的电线,给楼下的电动车充电。

这种“飞线充电”确实非常危险,电线风吹日晒雨淋的,很容易老化破损,一旦短路就可能引发火灾,这样的悲剧已经发生过太多次了。

所以,禁止“飞线充电”是完全正确且必要的。

电动车新规倒计时18天!2禁止5必备8月1日执行,违规处罚已明确-有驾

可是,问题又来了,不让从楼上拉线充电,那车子该去哪里充电呢?

现在新建的小区还好,大多都规划建设了集中的充电桩。

但对于那些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来说,这简直是个无解的难题。

小区里本来停车位就紧张,哪还有多余的空间来建设一片充电棚?

就算有地方,建设和后期维护的费用又该由谁来承担?

是物业、是居民还是政府?

政策要求大家规范充电,但提供规范充电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更尴尬的局面:明着拉线充电的少了,但半夜偷偷摸摸充电的,或者干脆把笨重的电池拎回自己家里充电的却多了起来。

这无异于把一个室外的安全隐患,变成了一个室内的“定时炸弹”,风险反而更大了。

总的来说,国家下决心整治电动车乱象,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这个大方向是民心所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拥护和支持。

但是,一个好的政策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令行禁止的刚性,更需要有关怀民生的温度。

不能把过去十几年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销售到监管等各个环节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一股脑地都让最末端的普通骑车人来承担。

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管死,而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有序、更安全、更舒心。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能多一些人性化的缓冲措施和切实可行的配套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存量的“非标车”,能不能有更合理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对于老百姓真实的改装需求,能不能出台一些安全的配件标准来加以引导?

对于老旧小区的充电难题,政府和社区能不能牵头,拿出更实际的建设方案?

千万不要让一个本来为了方便大家出行的交通工具,最后变成了添堵的烦心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