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新开的乐高乐园里,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景象,很多去过的家长都在社交媒体上讨论。
这个现象不是关于哪个游乐设施有多刺激,而是园区里突然多了一大批“小司机”。
这些孩子,大的不过六七岁,小的可能才三四岁,都像模像样地开着印有“BYD”标志的迷你电动车,在专门设计的模拟道路上行驶。
完成体验后,每个孩子还能领到一本制作精美的“儿童驾照”,上面同样印着比亚迪的标志。
这事儿一下子就火了,很多人都在好奇,比亚迪这是在干什么?
怎么把主意打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了?
其实,这正是比亚迪和乐高乐园合作推出的一个叫“乐高驾校”的游乐项目。
表面上看,这好像就是个普通的儿童游乐活动,让孩子们开开车,图个乐呵。
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里面的门道,就会发现这远不止是玩玩那么简单,背后藏着比亚迪非常长远和精明的品牌布局。
咱们普通人买车,看的是性能、价格、外观,而比亚迪现在似乎在告诉所有人,未来的竞争,可能从孩子们第一次摸到方向盘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首先,这个“驾校”的体验做得非常用心,细节满满。
它不是简单地把几台玩具车摆在那里让孩子们随便开。
整个过程被设计成了一套完整的学习体验。
孩子们上车前,要先观看交通安全知识的动画片,了解红绿灯、斑马线这些最基本的规则。
上了车之后,这个体验的“含金量”就体现出来了。
据了解,这些迷你电动车的驾驶感受,都是经过比亚迪工程师精心调校的。
比如,踩下“油门”时的提速感,既要让孩子觉得有开车的乐趣,又要绝对保证安全。
转弯的时候,车身会有一个轻微的倾斜,来模拟真实驾驶中的离心力。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车上转向灯发出的“咔嗒”声,竟然是从比亚迪的真车上原声录制下来的。
还有刹车,也不是一脚踩死就完事,它的刹车距离是按照真车的比例进行缩小的,让孩子能有一个相对真实的制动概念。
如果哪个小司机不小心闯了红灯,路边的设备还会发出“嘀嘀”的警报声,模仿电子警察执法。
这一整套下来,孩子们不光是玩了,更是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了最基础的驾驶礼仪和交通规则。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恰恰反映了一家企业的态度。
在汽车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家都在比拼参数,看谁的电池续航更长,谁的加速更快。
但比亚迪通过这个小小的儿童驾校,展示了它在造车理念上的另一种深度,那就是对“体验”的极致追求,哪怕这个体验的对象是一群还不懂车的孩子。
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容易赢得家长们的好感。
其次,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乐高乐园本身就是个客流量巨大的地方,尤其是在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来玩,这个驾校项目几乎成了必玩项目。
根据乐园方面公布的数据,项目启动才一个星期,就有超过五千个孩子拿到了比亚迪的“儿童驾照”。
这意味着,短短一周内,就有五千个家庭深度体验了比亚迪精心设计的这个品牌场景。
家长们在旁边看着孩子认真学习、开心驾驶,最后自豪地举着驾照拍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情感连接。
他们会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发到朋友圈、家庭群里,无形中就为比亚迪做了一波又一波的免费宣传。
更重要的是,这种宣传是发自内心的,带着喜悦和认可,比任何硬广都更有说服力。
而且,乐园方面还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体验过这个项目的孩子,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二。
很多孩子回家后,甚至会提醒开车的父母“不要超速”、“红灯要停”,这种教育意义让家长们觉得这钱花得值,这个项目办得好。
比亚迪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品牌,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树立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企业形象。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疑问,说比亚迪这是在“从娃娃抓起”,有点像是在给孩子“洗脑”,是不是商业心机太重了?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商业行为本身就是为了赢得消费者,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
相比于一些汽车广告里,两辆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强调速度与激情,那种潜在的危险驾驶导向,比亚迪选择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孩子们最基本的交通安全,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它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开车是一件需要负责任、守规矩的事情。
这种正向的引导,和那些只顾炫耀性能的广告比起来,显然更具社会价值。
孩子在乐园里开着玩具车,撞到用乐高积木搭成的墙,大家只会哈哈一笑。
但等他们长大成人,真正开车上路,面对的就不是积木墙了。
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安全驾驶”的种子,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坏事。
说到底,比亚迪下的是一盘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大棋。
今天这些在乐高乐园里开心驾驶,把比亚迪“驾照”当宝贝的孩子们,就是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消费者。
人的记忆很有趣,童年时期那些伴随着快乐和成就感的经历,会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等到二三十年后,当他们长大成人,需要购买自己人生第一辆车的时候,走进汽车销售中心,看到那个熟悉的“BYD”标志,或许就会唤醒那段温暖的童年记忆。
那种感觉,是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是任何产品参数和性能对比都无法替代的情感优势。
这种从童年就开始建立的品牌忠诚度,其根基之深,是难以动摇的。
这步棋,比亚迪走得安静,却也走得足够有远见,它跳出了当前“价格战”、“参数战”的红海,在品牌文化和用户情感的蓝海里,悄悄地布下了一个重要的棋子。
这也给国内其他企业提了个醒,真正的竞争,不仅仅是眼前看得到的产品和技术,更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直抵人心的文化和情感的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