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一份比亚迪的“体检报告”出炉了。
说实话,每次看这种财报解读,我都觉得像在看那种特正经的相亲简历。身高一米八,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年入百万。乍一看,金光闪闪,简直是天选之子,恨不得当场就拍板把闺女嫁了。
你瞅瞅比亚迪这份2025年中报,是不是就这个味儿?上半年总营收3700多亿,又涨了23%;新能源车卖了214万辆,又多了三成。尤其是在国外,那简直是开着印钞机在跑,销量翻了一倍还多,海外收入的盘子已经占了三分之一强。
这简历,漂亮不?太漂亮了。放任何一个相亲角,那都是要被大爷大妈围个水泄不通的。
但是呢,我这人有个毛病,就喜欢盯着简历的犄角旮旯看。比如,那句“无不良嗜好”底下用小得看不见的字写的“偶尔抽烟喝酒”。
比亚迪这份金光闪闪的简历里,那个“偶尔抽烟喝酒”的毛病,就藏在第二季度的数据里。
你猜怎么着?第二季度单拎出来看,净利润,同比“咔嚓”一下,掉了快三成。环比上个季度,也掉了三成。毛利率,这个衡量一门生意赚不赚钱的核心指标,也在往下掉。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家孩子期中考了95分,你高兴得给他买了最新款的游戏机,结果期末考卷发下来,75分。你问他总分,他嘿嘿一笑:“爸,我这学期平均分85,还是优等生!”
你是该揍他呢,还是该夸他呢?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那个“平均分85”,欢呼雀跃,高喊“迪王永远的神!”。但我,就偏偏对那张75分的卷子耿耿于怀。因为趋势,比某个时点的数字,要人命得多。一部往下走的电梯,哪怕现在还在80楼,也比一部从1楼往上走的电梯,更让人心慌。
那问题来了,这位“优等生”到底在第二季度经历了什么,成绩突然就拉了胯?
财报上给了两个标准答案:一,国内价格战;二,智驾系统成本上升。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为了抢地盘,跟人打架打出血了;二,为了补短板,花大钱请家教了。
先说打架这事儿。
2025年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那已经不是“红海”了,那是“血海”。红海里好歹还有鱼,血海里,全是鲨鱼,互相啃。比亚迪扔出来的“荣耀版”系列,本质上就是把刺刀磨得更亮,直接捅向了所有对手的腰眼子。秦PLUS干到7万9千8,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交朋友,含泪交朋友。
这种打法,效果立竿见影。销量“哗哗”往上涨,市场份额跟开了氮气加速一样往前窜。但是,代价呢?代价就是你卖一辆车,以前能赚一万,现在可能就赚五千,甚至更少。这就是毛利率下滑的根本原因。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事儿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巨大的食堂里卖盒饭,本来大家一荤一素卖15块,都过得去。突然,比亚迪这家,咣当一下,挂个牌子:“两荤两素,只要10块!”那他家门口瞬间就排起长龙,别人家的饭都得馊在锅里。可问题是,他自己这么卖,还赚不赚钱?能赚,靠的是他家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发电,成本比谁都低。但再低,利润也薄得像纸。
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是一剂猛药,也是一杯毒酒。短期内能帮你清扫战场,但长期喝,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垮。王传福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我估摸着,他的算盘是这么打的:在别人还没站稳的时候,用价格战把他们全拍死在沙滩上。等市场上只剩下三两个玩家了,到时候,定价权不就回到自己手里了么?这是个很残酷的“出清”过程。他赌的是自己的血条比别人厚,能扛到最后。
所以你看,第二季度利润下滑,在王传福的剧本里,可能压根就不是意外,而是计划的一部分。一步“苦肉计”,为了更大的棋局。
再说请家教这事儿。
比亚迪以前是个什么形象?一个理工直男。踏实、可靠、耐用,但就是有点土,不够酷。电池牛,三电系统牛,成本控制牛,但一说到“智能驾驶”,就有点像让张飞去绣花,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隔壁那几家新势力,什么蔚来、小鹏,人家是互联网出身,天生就懂怎么玩“酷”的。车里恨不得装十个屏幕,辅助驾驶吹得天花乱坠,动不动就“解放双手”。这套玩法,特别吃香,尤其是在年轻人那里。
比亚迪显然是急了。你再能打,也不能有明显短板。于是乎,“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横空出世,名字霸气得一塌糊涂。为了这个“天神”,比亚迪砸了多少钱?你看看研发费用就知道了,上半年三百多亿,同比又涨了53%。这三百亿,砸下去连个水花都听不见,全变成了代码和专利,变成了工程师们日夜不休的加班。
这就是智驾成本的上升。这是在补课,是在还历史的旧账。这笔钱,现在看来是侵蚀了利润,但从长远看,是救命钱。因为未来的汽车,躯壳是电动的,但灵魂,一定是智能的。没有灵魂的躯壳,走不远。
所以你看,把这两件事儿连起来,比亚迪的形象就立体了。
它就像一个身经百战的拳王,体格壮硕,拳头梆硬。但他发现,光靠蛮力已经不够了,现在的比赛开始讲究步法、讲究闪避、讲究战术了。于是,他一边在拳台上跟所有对手疯狂换拳,哪怕自己也挨了好几下重的,也要把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年轻先打趴下;另一边,他回到训练馆,花重金请来顶级的步法教练,疯狂练习自己最不擅长的东西。
这个过程,会很难看。他会鼻青脸肿,会气喘吁吁,甚至在某个回合看起来摇摇欲坠。第二季度的财报,就是他那个摇摇欲坠的回合。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他摇摇欲坠,那就太小看这位老拳王了。
别忘了他还有个杀手锏——出海。
国内打得头破血流,卷得人脑子疼。怎么办?去国外啊!把在国内卷出来的极致性价比,扔到欧洲,扔到南美,扔到东南亚,那简直是降维打击。你在国内卖十万的车,在国外贴个二十万的价签,老外还觉得:“Wow, so cheap, so amazing!”
上半年海外销量暴增128%,47万辆。这47万辆,每一辆的利润,都比国内那辆含泪交朋友的“秦PLUS”要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国内打得这么惨,比亚迪的整体利润还能勉强维持增长。海外市场,就是那个给他不断输血的血包。
可这个血包,也不是万能的。你看看新闻,欧盟那边已经磨刀霍霍了,关税大棒随时可能落下来。在巴西建个厂,又跟工会扯皮。想在全球范围内复制中国的成功,那可不是请客吃饭,地缘政治、文化差异、法律法规,每一座都是大山。大航海时代,风光无限,但也意味着随时可能遇上风暴和海盗。
所以,把这些线索都串起来,我们现在再回头看比亚迪,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优等生”或者“问题少年”。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
它既是一个 ruthless (冷酷) 的市场收割机,用价格战碾压一切;又是一个焦虑的学习者,疯狂补课智能化的短板。它既在国内的泥潭里肉搏,又在广阔的蓝海上扬帆。它在用今天的利润,去赌一个明天的霸权。
这份中报,与其说是“体检报告”,不如说是一份“作战地图”。地图上标明了主攻方向(海外市场、高端化)、惨烈的焦土战场(国内大众市场),以及正在拼命构筑的后方基地(智能化技术)。
王传福下的这盘棋,太大了。大到我们这些在棋盘外面看的,都觉得心惊肉跳。他走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赢了,就是一代宗师,千秋霸业;输了,就是下一个倒下的巨人。
现在,他正好处在那个最关键的节点上。那个盈利下滑、风险集中的“至暗时刻”,可能也正是他黎明前最黑暗的五分钟。
要我说,评价比亚迪,不能只看一两个季度的数据。盯着那个75分的期末考卷骂街,没太大意义。你得看懂他为什么考了75分,他是主动选择考75分,把精力用在了别的地方,还是真的江郎才尽了。
我感觉,更像是前者。
这盘棋,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一碰?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