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拟私有化极氪:整合资源,布局未来
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00175.HK)宣布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港股(按当前汇率及30日均价计算)的价格,私有化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氪(NYSE: ZK)。这一报价较极氪此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3.6%,较30日成交量加权均价溢价20%,显示出吉利对极氪未来价值的高度认可。若交易完成,极氪将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目前,吉利已持有极氪65.7%的股份,此次私有化将彻底消除股权分散问题,实现资源深度整合。
战略意图:落实“回归一个吉利”
此次私有化并非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吉利集团“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重要一步。2024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明确提出,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品牌协同、聚焦核心主业,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极氪作为吉利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核心载体,其私有化将进一步强化吉利在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
极氪自2021年成立以来,凭借极氪001等车型的创新技术(如高阶智驾系统、800V高压平台)和快速市场渗透,2024年销量突破50万辆,其中极氪品牌同比增长87%,领克品牌也创下历史新高。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业务整合,提升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打造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集团。”通过私有化,极氪将与领克、银河、中国星等品牌形成更紧密的技术、供应链和渠道协同,减少重复投入,释放规模效应。
财务安排与融资计划
为完成私有化,吉利计划通过新股发行、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筹集资金。尽管短期可能面临杠杆压力,但长期来看,极氪的协同效应有望抵消成本。例如,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已初见成效:2025年Q1销量达11.4万辆,同比增长21%,单台费用降低20%以上。私有化后,吉利可进一步统一研发平台(如电池、智能驾驶)、供应链管理及国际市场拓展策略,提升运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为股东提供了“现金或换股”两种选择,其中现金报价默认适用于未表态股东。这一方案既尊重中小股东的退出意愿,也为支持长期发展的投资者提供换股机会,平衡多方利益。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消息公布后,极氪美股盘前股价一度飙升超10%,市值重回60亿美元上方。资本市场对吉利的战略信心可见一斑。分析认为,私有化将帮助极氪摆脱美股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专注于长期技术突破和全球化布局。目前,极氪已进入欧洲、亚太等市场,未来有望借助吉利的全球资源加速扩张。
从行业角度看,吉利此举或将引发新一轮资源整合潮。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激烈竞争,中国车企需通过协同效应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极氪的私有化案例或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模板,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品牌割裂”向“生态协同”转型。
潜在挑战与风险
尽管战略意图明确,但私有化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整合难度:极氪与吉利其他品牌的文化、管理团队需深度融合,若执行不力,可能引发内部矛盾。二是资金压力:交易总额或达数十亿美元,吉利需在债务控制与研发投入间取得平衡。三是监管审批:纽交所退市程序复杂,需满足多方合规要求。
此外,极氪能否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增长,仍是关键变量。当前,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固态电池、
等技术的突破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吉利需确保极氪在私有化后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避免沦为“技术跟跑者”。
未来展望:打造全球智能电动生态
若私有化顺利完成,吉利将实现三大目标:
1. 技术协同:极氪的高阶智驾、800V平台等技术可反哺吉利其他品牌,形成“技术共享池”;
2. 资本优化:退市后减少分红压力,资金可集中用于研发与产能扩张;
3. 品牌矩阵升级:极氪(豪华科技)、领克(高端新能源)、银河/中国星(主流市场)的差异化定位将更加清晰,覆盖更广泛用户群体。
李书福强调,吉利仍将保持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沟通合作,未来不排除通过港股或其他平台实现整体上市。在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背景下,吉利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或将成为中国车企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范式。
结语
吉利私有化极氪的棋局,既是资本运作,更是战略远见。通过整合资源、降本增效,吉利正加速迈向“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集团”的目标。然而,这场变革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技术实力、执行力与市场洞察力的综合较量。未来几个月,交易的落地进程及极氪的表现,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