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白车身”,或许大家会误以为它是白色的车身,然而这并非字面上的真实含义。“白车身”中的“白”并非指颜色,而是象征着一种纯净与纯粹的状态,类似于“一穷二白”中的“白”所表达的含义。事实上,“白车身”代表未经涂装处理的车身,象征一种原始、纯净的状态,不同于字面意思的白色。
关于“白车身”一词的起源,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指出,在汽车制造的早期,木制车身是主流,且在涂装外观色之前,会先上一层白色的油漆作为底色,以此为基础再涂抹其他色彩。“白车身”这一术语便由此而来。然而,这种说法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种说法相较于第一种更为直观易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当车身的结构件和覆盖件完成焊接后,会进入涂装环节。这个环节相当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在喷涂面漆之前,必须先经过电泳线。经过电泳线处理后,焊接总成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灰白色,因此被命名为“白车身”。白车身一词源于汽车制造早期,在涂装前车身呈白色;另一种理解是经过电泳线后车身呈灰白色。
白车身(Body in White,简称BIW)是汽车的骨架,其坚固程度直接关乎车辆的安全性能。在选购车辆时,许多消费者倾向于通过按压门板来估算钢板的厚度,然而这种方法其实并不科学。钢板的安全性并非仅取决于其厚度,更关键的是其强度。在发生严重碰撞时,车架的强度,即白车身的坚固程度,才是真正的考验。仅凭车辆外观,我们无法判断内部车架的强度如何。因此,单纯地认为日系车的皮比德系车薄是不明智的。
关于车身安全性,有人认为老款车型因为更重而更结实,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如今的新款车型普遍采用热成型钢,其强度相较于老款车型的钢材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使得新款车型能够以更轻的钢材重量达到甚至超越老款车型的强度水平。因此,单纯以车身重量来衡量安全性显然已经过时,这种做法显得相当愚昧。
当然,仅仅使用更高强度的钢材来打造白车身,还不足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结构设计在安全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车架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在碰撞发生时,能有效地将撞击力均匀分散,同时确保吸能部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能量。从这一视角来看,碰撞后车辆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不总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乘员舱的变形程度。因此,许多车型会选择在关键受力部位使用高强度钢,而非整体使用。
现代设计强调结构分散撞击力,高强度材料如热成型钢和铝合金提升安全性。
白车身不仅对车辆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还深刻影响着车辆的重量。车辆重量对性能和油耗具有显著影响,而当前汽车制造水平下,车重每减轻10KG都意味着显著的节能减排贡献。以2010款沃尔沃S60为例,其白车身重量为321.5KG,而整备质量因配置不同在1591KG至1760KG之间,这意味着白车身在整车重量中占据了近五分之一的比例。因此,从白车身着手进行整车减重,既可行又意义重大。
对于白车身的减重,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高强度钢材替代低强度钢材,二是采用其他材料如铝合金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对钢材进行替换。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替换钢材的效果最为显著,但需注意,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当前仍属于较为昂贵的材料,因此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相比之下,铝合金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中,如奥迪和捷豹路虎的部分车型已采用全铝车身设计,其白车身材质全部为铝合金,从而实现显著的减重效果,超过100K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铝合金材料在白车身减重方面效果显著,但其高昂的成本也成为车型选择时的考虑因素。为了平衡减重与成本,许多车型选择在车身覆盖件上使用铝合金,而非全车身替换。例如,奥迪A6L的车门采用了铝合金材质,而其白车身则仍采用传统的钢材制造。
主要通过高强度钢和替代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实现减重,其中铝合金应用较广。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白车身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缩小了与外国车企的差距。在沿用传统钢材制造的白车身上,中国车企已达到与外国车企相当的技术水平。然而,在铝合金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白车身的研发与应用上,中国车企仍需努力追赶先进水平,这无疑是他们未来技术提升的重要方向。中国车企在传统钢材白车身技术上接近国际水平,但在铝合金和碳纤维应用上需进一步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