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红旗H5插混版的热度有点高,身边好几个关注国产车的朋友都在讨论这台车。
作为红旗家族首款插电混动轿车,它确实承载着不少期待——既要延续品牌标志性的豪华感,又得在新能源赛道上拿出真本事。
趁着这波热度,我也仔细研究了实测数据,结合自己这几年试驾混动车型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台车的真实表现。
先说最受关注的混动系统。
红旗H5 PHEV用的是1.5T发动机加前置电机的组合,这套动力总成的调校思路挺有意思。
起步阶段纯电驱动的设定让车辆反应特别轻快,实测0-60公里加速比同级燃油车快半拍,这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路况下确实舒坦。
不过开过几年混动车的人都知道,这种"起步快"的新鲜感很容易审美疲劳,真正考验技术的还是中后段加速。当车速超过80公里,特别是高速超车时,发动机介入的瞬间能明显感觉到震动,虽然不至于吓人一跳,但和比亚迪DM-i那种丝滑过渡比起来,还是差点意思。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红旗的工程师显然在动力衔接上做了妥协。实测显示,当电量低于20%时,发动机启动频率明显增加,这时候不仅震动更频繁,动力输出的平顺性也会打折扣。反观竞品车型,有的通过多挡DHT结构规避这个问题,有的则选择更大容量电池来减少馈电情况。红旗选择的是18.4kWh的三元锂电池,WLTC纯电续航100公里,实测在温和驾驶时确实能达到103%的达成率,但要是开着空调载着四个人跑高速,续航掉到89%也算合理。不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电池SOC显示有8%的缓冲区间,表显没电了还能再跑5公里,这种"反向虚标"虽然不算创新,但对缓解里程焦虑确实有用。
接下来说说底盘调校,这部分最能体现豪华车的取向。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组合,滤震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过减速带时那种"咚"一声的扎实感,配上恰到好处的回弹,比某些标榜运动的车型舒服多了。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过于注重舒适性的调校,让这台1.8吨重的轿车过弯时侧倾明显。举个实际场景:在环城快速路并线超车,方向盘打到三指角度,车身还是会跟着晃悠两下。对比同级别的吉利星瑞混动版,后者通过降低重心和强化悬架支撑,过弯表现明显更从容。
说到驾驶辅助,红旗H5 PHEV的转向手感值得细品。方向盘随速增益的设定很聪明,低速挪车时轻盈得像开玩具车,时速超过60公里后阻尼感突然增强,这种分层设定既照顾了停车便利性,又保证了高速稳定性。不过刹车脚感有点微妙,初段制动力偏软,需要深踩才能获得足够减速效果,实测百公里制动距离37.6米,虽然比某些德系豪华车强,但和它标榜的运动定位还是有点落差。
NVH表现倒是意外之喜。把车窗关严实后,120公里巡航时车内聊天完全不用提高音量,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控制比预期好很多。不过有个细节要注意:当电量低于15%时,发动机不仅要驱动车辆还要给电池充电,这时候车内的高频噪音会变得明显,特别是后排乘客会觉得有点烦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体验,暴露出插混车型在能量管理上的取舍难题。
说到能耗经济性,红旗H5 PHEV给出了5.2L/100km的馈电油耗,比官方标称的4.8L确实高了点,但对比同级燃油车动辄8L左右的水平,这个数据还是有含金量的。不过要算细账的话,这台车在亏电工况下的油电转化效率不算突出。举个例子:同样跑100公里,比亚迪DM-i亏电油耗是4.5L,红旗多出来的0.7L油,可能就体现在发动机热效率的差距上。快充方面35分钟从30%充到80%,这个速度放在插混阵营里属于主流水平,但比起某些支持"充电5分钟补能200公里"的新势力,还是有代差。
回过头来看这款车的定位,红旗显然想用H5 PHEV来试水新能源市场。它既保留了家族式的直瀑格栅和贯穿式尾灯,又加入了隐藏式门把手这些新元素,这种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拿捏得挺微妙。不过从技术路线看,1.5T插混系统更像是应对政策的产物——毕竟插混牌照政策即将到期,红旗需要快速推出合规产品。但这也带来个矛盾:这套动力总成在平顺性和经济性上,真的比不过比亚迪DM-i或者吉利雷神这些深耕多年的系统吗?
有个现象值得思考:红旗H5 PHEV的实测数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主品牌插混车型的集体困境。大家都在比拼馈电油耗、纯电续航这些表面参数,却忽视了整套系统的耐久性和使用便利性。就像这次测试中暴露的SOC缓冲区间问题,本质上是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之间的妥协,这种"行业通病"在红旗车上同样存在。
最后要说的是,红旗H5 PHEV的出现,标志着自主品牌在插混轿车领域的新尝试。它或许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但确实在豪华感和实用性的平衡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于那些看重品牌价值,又需要绿牌指标的用户来说,这款车确实提供了新的选择。不过如果追求极致的驾驶乐趣或者超低使用成本,可能还得再等等看后续的技术迭代。
各位看官老爷们,你们觉得红旗H5 PHEV这种"稳中求进"的策略,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算不算明智之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