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马路牙子上,网约车是扎堆儿冒,跟雨后春笋似的。
可转过头,又听到不少司机在那儿嘟囔,说现在“活儿是越来越稀罕了”。
这戏码,唱的是哪一出?
瞅瞅广州最新出的这份“2025年3月网约车市场情报”,乍一看,红红火火:平台73家,跑腿儿的车有18万挂零,每天还活跃着近10万司机。
可扒开这层皮,里头藏着不少说道。
先说这单车日均接单量,才13.09单。
对那些指着跑网约车养家糊口的哥们儿来说,这数字恐怕只能算是“勉强糊口”。
一天下来,刨去油钱、车子的折损费,再孝敬给平台一部分,真正揣进兜里的,估计也就几张毛爷爷。
再瞄一眼那个合规率。
虽说大部分平台都算“达标”,可像花小猪、同港出行、900游这些,脑袋上还顶着“不合规”的帽子。
这又是个啥情况?
这说明还有不少“野鸡车”在路上溜达呢。
这些“野鸡”司机,不用上供,成本低,抢单积极性也高,这无疑是往本来就拥挤的池子里,又添了一把沙子。
平台呢,也有自己的难处。
一方面,为了抢地盘,得拼命招人;另一方面,还得应付上面下来的条条框框,保证合规率。
这就成了一个微妙的拉锯战: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料,这哪儿那么容易?
再说说乘客那边,怨声载道也不少。
滴滴、T3、曹操这些大户,投诉量总是名列前茅。
“服务态度欠佳”是重灾区。
这背后的逻辑也复杂。
一方面,司机可能因为挣得少,心里憋着气,服务自然打折扣;另一方面,平台为了追求效率,可能顾不上对司机进行精雕细琢。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点名批评一下那些“违规大户”。
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如祺出行,违章案件数量排在前三甲。
特别是滴滴,无证车辆跑运营的违章,它占了七成。
这说明啥?
说明平台在给司机“验明正身”这块儿,可能开了后门。
为了跑得快,牺牲了安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网约车这行当,从一开始就自带争议属性。
一方面,它确实让出行更便捷,缓解了打车难的窘境;另一方面,它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比如交通更堵了,司机权益没保障等等。
当我们一门心思把原因归结为“司机素质不行”、“平台管理不到位”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方说,监管是不是太“一刀切”了?
平台和司机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不是够意思?
这些疙瘩不解开,网约车市场可能就永远跳不出这个怪圈了。
单单是广州的这几组数字,就足以说明网约车这潭水,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
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城市交通的真实现状,也照出了我们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摇摆不定的窘境。
要捋顺这些乱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棘手得多。
毕竟,谁也不想打到一辆“野鸡车”,然后遇上一个“臭脸”司机吧?
这体验,想想就让人上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