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咱们身边不少人都在聊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些话题,简直像是“活生生的流量密码”。前年大家还在纠结买不买电车,现在都快变成谁还在开油车谁就“落伍”了。可是,在这场比拼里,有些品牌冲得猛,有些却踟蹰不前,咋回事呢?
说到国产高端,红旗你肯定听说过。别的不说,这牌子的情怀分真的够,谁小时候没看过国庆阅兵红旗头车带队的镜头?可惜在我们平头百姓的消费里,过去红旗基本等同于“大领导开”的,离咱太远。自从2018年开始,它突然想开了,甩出新战略,跟消费者拉近距离。你看这几年街上跑的红旗,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路数。销量像坐火箭似的,一路蹿得欢。光说今年8月,红旗品牌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3.5%,又让人刮目相看。
但你有没有多想一层:红旗虽然销量猛涨,可到底是谁在买?在买什么?新能源真的成了主力了吗?咱们看数据,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红旗整体销量里大头还是老本行,燃油车。即使新能源产品同比猛涨23.6%,但你发现没有,他们始终不跟你说新能源到底卖了几辆,只说“同比增长”一串概念话。为什么不透明?是不是新能源,尤其是天工系列,卖得其实不理想,不太敢细说?
你再仔细琢磨天工系列的销量——这可是一汽红旗放了不少风头的新平台和新车型,比如天工08、天工05、天工06。如果你平时刷新闻,可能看到一堆“天工科技突破,智能化变革、新平台下线”等官方说法,满屏跃进。可一看真实销量,怎么回事?天工08在今年8月卖了145辆,还是同比下滑8.8%;06最多才480辆,05一直在200辆上下晃悠。你心里是不是就有个问号:“这不是砸了这么多资源和噱头,为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势力?”
咱讲讲原因。首先,现在汽车市场细分非常厉害,电车混动车、智能座舱、自主驾驶,大浪淘沙,各路车企都在卷技术、卷价格、卷体验。你发现头部竞争无比疯狂,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三天两头出新招,他们不仅有海量用户,还把品牌年轻化、智能化做成了金字招牌。再看红旗,虽然多少有平台和技术,但过去的品牌形象就是稳重、行政、老气,真的能被想要追求“科技时尚”的年轻家庭买单吗?天工08、天工06这些车,光靠“豪华”和“红旗”标,够用吗?
还有一点很现实,很多“传统大厂”转型做新能源时容易犯个毛病,就是用“老一套”的造车思路去套“新瓶子”。你能看到不少典型例子——燃油车的底子一套搬到电车上,外观是新了,底层架构和体验却不够彻底,不是从电车用户需求出发的。红旗的天工系列很多卖点其实是“半智能”,比如说驾驶辅助、车机互联,眼花缭乱,可实际体验未必有想象这么惊艳。消费者买车首要看啥?车好用、价格合理、技术过硬、服务靠谱,光是“高端”和“智能”几个词,已经打不动现在的信息爆炸环境下的买家了。
说到底,红旗天工系列的销量低迷其实是一种尴尬。品牌有积淀、渠道有资源,但转型的步伐太稳健、太慢,没跑起来。新能源的市场是“快鱼吃慢鱼”,你今天慢半步,明天有人把你甩两条街远。就拿天工08来说,上市一年多,月销突破千辆的高光时刻只有一次,接下来居然又掉队。商品力和品牌号召力没有在新能源时代建立“新圈层”,年轻人看不太上,老客户未必肯买单。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是:红旗还在用以前的办法做现在的事,用户需求其实早变了。
再换个角度,红旗天工系列定价也不是很有竞争力。不是说这车不值钱,问题在于竞争对手比你更敢砸钱,“油车价格买电车配置”的大浪潮里,红旗这种“保守高端”定价策略很容易失去性价比优势。比亚迪汉、埃安、极氪这些牌子,配置卷完了价格都还真不算贵,用户心理自然向他们靠。红旗天工系列虽然细节做工不错,但想用“品牌溢价”去对抗市场性价比,真不可能万无一失。
你有没有想过,红旗转型新能源到底想靠啥突围?是产品力,还是情怀,还是渠道,还是“政策面上的自主品牌保护”?其实理性来说,单靠政府和品牌轰炸肯定不够,最终买车的还是消费者,大家的钱包和选择权更实际。天工系列一直有“逆袭”空间,但难度非常大。现在汽车产业格局变动太快,新品辈出,用户更趋理性。你只要有一次“体验不达预期”,口碑瞬间就崩塌。红旗能不能真的在新能源领域立住,还得看它能否“放下身段”,彻底理解今天的用户需求,解决产品、定价、体验、服务这些现实问题。
再说句大实话,现在用户买新能源车已经不是“选电池还是油箱”,是选生活方式。今天你买车,最看重啥?是长续航?快充?智能座舱?还是互联功能?你是不是会在意车内舒适度、自动辅助驾驶、OTA升级?如果天工系列学得慢了,体验跟不上节奏,那谁买都得考虑“这车是不是过时了”。而且红旗基础渠道虽然强大,但服务和维修环节如果没把新能源的需求照顾到,照样影响购车体验。
当下红旗天工系列的“持续低迷”,其实不是偶然,更像是一场“未完成的转型”。品牌是老的,心态还没真正“年轻化”,技术速度也不到位。它面临的不是微调,而是彻头彻尾的再造。现在天工系列销量上不去,就是因为在“新能源战场”还没找到自己的核心打法,太多东西是外来继承和传统遗产,缺了点“破釜沉舟”的劲头。只靠以前的品牌号召和行政市场经验,在现在消费升级环境里,真的不够用了。
你想一想,这现象是不是也挺值得琢磨:一个拥有深厚资源和强大生产体系的老牌车企,在“新能源风口”里依然跑得慢,甚至被一些后浪超越,这背后究竟是机制问题,还是观念问题?以后谁能真正突破“传统到未来”的困局,谁又会在第二轮淘汰赛里被拍在沙滩上?
终归来说,我们都盼着国产品牌能站起来、跑得远,尤其像红旗这种带点民族感情的名字,谁不希望它越做越好?但用户的选择不会为情怀买单,现在市场就是谁更懂用户、谁更快改进、谁能给出性价比和体验兼备的产品,谁才是赢家。天工系列如果不能找准位置,也许短期微调可以止跌,但要“逆袭翻盘”还得有质的裂变,而不是靠官宣“同比增长”几个数字糊弄过去。
新能源车市的激烈竞争,其实是在倒逼每个传统企业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安全区”已经不存在了,你敢不敢改头换面,敢不敢把摊子彻底推倒重来,敢不敢用新的眼光做用户喜欢的产品?红旗天工系列还能不能熬出头,全看红旗自己的觉悟和速度。要是再慢,新能源江湖的座次就要被别人彻底改写了。
时代一直在变。你还在用过去的钥匙打开今天的新门吗?红旗天工系列的低迷,不是偶然,是警钟。你说呢?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