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无人试车场。一辆原型车静静停在高墙下,雨点在引擎盖上敲打出密集节奏。技师穿着反光背心,从副驾座里抽出一块数据板。屏幕上,192线激光雷达构建的点云图像闪烁着阴冷的蓝光。一个急刹,车辆在地面上留下一串不甚标准的轮胎印迹。屋檐下,烟头亮起又熄灭,有人低声嘀咕:“这家伙真能自己停下来,就算是黑天抹雾?”
假如你在现场,大概率只会注意到车身侧面的启境LOGO。但要是你能看穿车壳,就会明白,这辆车的诞生,跟往常截然不同——它不是“你出一只鸡,我下一个蛋”的合作货,更像是基因重组版“造车逻辑”。广汽和华为,两个老牌大厂,这次选择的不仅是握手,而是“脊髓融合”。
启境这个名字,不只是一种中文意象的修辞,把“哲学”端上了台面。按照官方说法,这是“开启新境界”。其实更多时候,这类名字只是公关翻译的副产物。现实语境里,它传递的潜台词相对直接——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造车,也不按以往那套“谁给谁技术”的流程玩了。这次,两个硬茬真打算一起闭门造神。
新车路线很明朗。设计风格上,“年轻”“运动”“科技”是三位一体的标签。幕后团队汇集了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和广汽“美学工厂”,据说最终方案敲定前,华为轮值董事长都亲自挑灯夜审。毕竟,谁会愿意把自己的第一张脸交给时尚灾难?
你要问智能化,华为的乾崑系统几乎要在车里插齐满汉全席: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暗光摄像头,加上自家的高阶智驾(ADS 4)。按发布会上不怕夸的说法,“全天候、全时速、全方位”辅助,连深夜的小区加速狗都能提前感知,确保车主不用在微信群里道歉。这个系统,统计数据显示,现已装车超百万台,累计安全里程近50亿公里,躲过了200多万次事故——数据不错,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如果遇上一只十三线土狗,智驾究竟会以谁为主?
真正新鲜的,是合作模式。此前业内惯用剧本是“你出钱我出方案,咱各论各的英雄”。而这回,启境直接把华为的IPD和IPMS流程打包移植进来。别小看它,这套是华为做手机、做服务器的行业杀招。研发和营销不是“对接”,而是直接“捆绑”,两家人马同桌吃饭、连早会都一起打鸡血。如果说之前的“蔚小理”是代工+贴牌,那这次则是实打实的“团队合并”。如果不出意外,今后其他大厂们难免要复刻类似方案,没准连组会场地都能用同一栋楼。
这里也得承认,广汽和华为各有一技之长。广汽二十多年的“造壳”本事,端的够扎实,生产线被评为智能制造“全球标杆”——每颗螺丝和每条焊缝,都供养了一群动辄熬夜的底层工程师。华为则把自己数以亿计的AI模型和路测行程丢进“大脑”,演变出越来越接近“类人决策”的智驾行为。外行人看热闹,业内人看后背冷汗。你以为车顶头顶是装饰,其实那是神经元的延伸。
当然,凡事无绝对。官方宣发总爱把未来描绘得如同进击的高铁。但合作模式的升级,能否带来质变,还是重复一遍“新瓶装旧酒”,讲真只能拭目以待。“全位嵌入、全栈合体”的确很新鲜,背后是管理、文化、利益与话语权的混合体。两家大厂合着跳一支探戈,踩脚丫在所难免。别轻易指望一夜之间换掉百年汽车工业的传统思维。只希望到时候,不会又多出一茬“开会造车”的段子。
至于广汽的野心,显然不仅仅满足于启境首发。固态电池、出海扩张、销量“再翻一倍”,哪里像是安于现状的老干部?启境之于广汽,某种意义上更像第二春、“创业板”的标志。头发掉了可以接,但企业的“气血”如果不补,掉队接盘的结局才是真的黑色幽默。
技术路线真能“颠覆造车逻辑”吗?这得慢慢拉清单看。一是,当新造车势力渐渐变“旧”,能否用“体系融合”取代资本热潮下的表面繁荣?二是,这种深度绑定的管理豪赌,会不会成为效率神话的新范例,还是变成互相制衡的拉锯?三是,拥抱智能化的今天,我们究竟是期待造出智能的工具,还是造出能替代自己的伙伴?
最后,不妨做个保留。如果有一天,你坐进一台名为“启境”的车,发现它比以往更聪明、更好开,但仍难逃堵车与限号的命运,你会觉得,是不是“造车逻辑”的问题,从根本上就不只是造车本身?或者,只是我们对于“新境界”的想象,总是跑得比时代的车还快?
雨还没停,试车场的灯又亮了一排。启境首款新车还未面世,关于“合体造车”终究能否掀台换天,谁都给不出剧本答案。这一回,你会下注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