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的印度和2.4亿人的巴基斯坦,明明曾是“亲兄弟”,如今经济差距竟有10倍! 印度人一年创造的财富比巴基斯坦多出3.5万亿美元,人均收入也甩开一大截。 更扎心的是,印度汽车工厂一年能造600多万辆车,而巴基斯坦连像样的工业区都难找。 这场“兄弟分家”的戏码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国土和人口的差距,还有港口、产业甚至人口红利的致命博弈……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经济差距大到离谱。 2024年,印度GDP冲到3.9万亿美元,坐稳全球第五,而巴基斯坦只有3887亿美元,连印度的零头都够不上。 算到每个人头上,印度人均2700美元,巴基斯坦只剩1600美元。 要知道,印度人口足足是巴基斯坦的6倍,但人均收入反而更高——这背后的真相,远比数字更残酷。
印度的国土面积是巴基斯坦的4倍,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恒河平原的沃土,又有孟加拉湾的深水港。 反观巴基斯坦,7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沙漠和高原占了大半,全国能用的深水港只有卡拉奇一个。 东边被印度堵着,西边挨着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北边是连公路都难修的喜马拉雅山脉。 这种地缘困局,直接锁死了巴基斯坦的贸易命脉。
资源分配更是扎心。 1947年分家时,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80%的工业设施,包括钢铁厂、铁路网和港口。 巴基斯坦拿到手的却是大片农田和零散作坊。 直到今天,印度仍有23%的GDP来自汽车、制药、软件等工业,而巴基斯坦的工业占比不到20%,经济全靠种棉花、纺布料撑着。
汽车产业最能说明问题。 印度现在一年生产601万辆汽车,比德国还猛,塔塔集团造的车不仅卖遍全国,还出口到非洲和东南亚。 马恒达的拖拉机在发展中国家成了“硬通货”,年销量冲上50万辆。 反观巴基斯坦,全国找不出一家能造整车的工厂,街上跑的车九成靠进口,工业能力还停留在组装摩托车的水平。
人口暴涨成了巴基斯坦的“死循环”。 2000年时全国1.4亿人,到2024年飙到2.4亿,增幅接近50%。 但工业没跟上,大量年轻人只能挤在农田里刨食,或者去中东当建筑工。 印度虽然也有14亿人,但靠着富士康、三星的工厂,硬是把劳动力塞进了手机组装线和软件园。 孟买的IT工程师和班加罗尔的码农,撑起了印度每年7%的经济增速。
地缘劣势还卡住了巴基斯坦的脖子。 全国七成出口靠纺织品,但主要港口卡拉奇距离产棉区超过1000公里,运货成本比印度高出30%。 更惨的是,唯一的贸易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了十年,却因为恐怖袭击和政局动荡,至今没完全打通。 而印度的孟买港、加尔各答港早就成了国际航运枢纽,光是港口吞吐量就是巴基斯坦的20倍。
军事开支的差距更夸张。 印度每年砸836亿美元养军队,买了法国的阵风战机、俄罗斯的S-400导弹,海军还造起了国产航母。 巴基斯坦军费只有83亿美元,连印度零头都不到,战斗机还是老旧的“枭龙”,陆军坦克比印度少了一半。 就连核威慑都差着档次——印度的导弹能打到5500公里外,覆盖整个亚洲;巴基斯坦最远的导弹只能飞2750公里,刚够得着新德里。
工业能源的短板更要命。 巴基斯坦全国一半的工厂经常停电,因为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为了不断电,政府不得不挪用外汇进口能源,结果外债滚到1300亿美元,占GDP的67%。 印度虽然也缺电,但靠着一口气建了20座核电站,硬是把工业用电缺口压到了15%以下。
农业也没放过巴基斯坦。 印度靠着恒河灌溉系统,粮食年产量3.3亿吨,不仅能喂饱14亿人,还能出口大米赚外汇。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却因为缺水纠纷,三分之一农田被迫休耕,小麦产量连印度旁遮普邦一个省都比不过。 更魔幻的是,印度农民开着塔塔产的拖拉机种地,巴基斯坦农民还在用牛拉木犁。
就连外国投资都绕着巴基斯坦走。 2024年印度吸引了450亿美元外资,沃尔玛、苹果、特斯拉抢着建厂;巴基斯坦全年外资不到25亿美元,连中国企业的工厂都屡遭恐怖分子袭击。 孟买的股票交易所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时,卡拉奇交易所还在3000亿美元的门槛上挣扎。
这场经济碾压背后,甚至连“运气”都站在印度这边。 当巴基斯坦为克什米尔冲突焦头烂额时,印度靠着重金拉拢美国、俄罗斯,左手买军火,右手签贸易协议。 当巴基斯坦政客为谁当总理打架时,莫迪已经带着印度加入了美日澳的“四方安全对话”,成了西方围堵中国的关键棋子。
最讽刺的是,印度人自己还嫌穷。 孟买的金融精英抱怨地铁太挤,班加罗尔的码农吐槽996太狠,但他们至少月薪能拿到500美元。 而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一个大学毕业生能找到的工作,多半是月薪不到100美元的超市收银员。
这场“兄弟分家”的戏码演了77年,印度靠体量、地缘和工业硬生生把自己撑成了“南亚巨象”,而巴基斯坦却被锁死在农业国的陷阱里。 当印度工厂的流水线昼夜不停时,巴基斯坦的纺织机却因为停电越转越慢——这或许就是最残忍的“降维打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