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核生物中,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rRNA被分类为5S、16S和23S三种类型。以大肠杆菌为例,它们的核苷酸数量分别为约120nt、1542nt和2906nt。尽管5S rRNA的基因序列较短,便于分析,但其信息量不足,并不适用于系统分类研究。相对地,23S rRNA则因其核苷酸序列较长而分析难度增加。
而16S rRNA则介于两者之间,其基因序列长度适中,既包含保守区域,也包含变异区域,因此成为了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科研人员根据其序列的不同可变区将其划分为九个部分,即V1至V9。
转向真核生物,rRNA根据沉降系数被划分为5S、5.8S、18S和28S四种类型。以人类为例,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21nt、156nt、1869nt和5070nt。类似于原核生物的5S和23S,真核生物的5S、5.8S和28S rRNA同样不适合用于系统分类研究。
18S rRNA则因其适中的序列长度和既包含保守又包含变异的特性,成为了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科研人员同样根据其序列的不同可变区将其分为八个部分,即V1至V8(不含V6)。
此外,内转录间隔区(ITS)是染色体上SSU rRNA与LSU rRNA之间的特定区域。在真核生物中,存在两种ITS:ITS1和ITS2。ITS1位于18S和5.8S rRNA之间,而ITS2则位于5.8S和28S rRNA之间。
ITS序列的进化速度相当快,因此展现了丰富的序列多态性。这一特性使得它在不同的分类层次上都能提供独特的分子标记,不仅有助于准确界定物种在种水平上的分类,还能有效地鉴定近缘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成为真菌在种和亚种水平上分类鉴定的重要工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