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正在咱们身边发生。
以前大伙儿买车,都喜欢往热门的牌子凑,觉得牌子响亮,开出去有面子。
可现在,风向好像有点变了。
一些前几年还风光无限,如今却经营不善甚至倒闭了的新能源车企,它们留下来的那些崭新的库存车,按理说应该是没人敢碰的“烫手山芋”,结果却成了不少年轻人眼里的“香饽饽”。
在北京东五环外的一个大停车场里,密密麻麻停满了全新的电动车,车身上还贴着“小心追尾,没有配件”的自嘲标语,原价二十多万的车,现在打个对折还多,十几万就能开走。
让人没想到的是,真有不少年轻人专程跑去“捡漏”,甚至有人从大老远的内蒙古坐飞机过来提车,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届年轻人是胆子太大了,还是他们发现了我们没看懂的门道?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些年轻人到底图个啥。
买这种车企都快没了的车,风险明摆着。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
当初买车时,销售拍着胸脯保证的“终身质保”,在车企倒闭的那一刻,就成了一句空话。
车子出了毛病,官方售后电话打不通,服务中心人去楼空,这车找谁修去?
配件也是个大麻烦。
有些车型的设计比较独特,零件不通用,一旦坏了,想找个替换件比登天还难。
网上就有高合的车主吐槽,为了一个门把手,跑遍了全国的汽配城都找不到。
更现实的问题是上保险。
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他们评估风险,一看你这车型,厂家都没了,万一出了事故,维修成本不可控,干脆就把这些车型列入“黑名单”,要么直接拒保,要么开出天价保费。
这么一算,买车省下的钱,可能都得交保险了。
面对这么多明晃晃的“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往里跳呢?
这背后,其实是现在年轻人消费观念的一场大变革。
他们这一代,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环境里长大的,对于天花乱坠的广告和品牌故事,早就有了天然的免疫力。
他们不再迷信所谓的“品牌溢价”,而是更看重实打实的东西。
在他们眼里,一辆新能源车,其实就像一台自己组装的电脑。
车企本身,好比是那个攒电脑的店铺,店铺倒了固然麻烦,但只要核心硬件是过硬的,这台“电脑”就还能用。
什么是核心硬件?
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再加上车身结构和底盘悬挂。
年轻人买这些“烂尾车”前,会做足功课,仔细研究这车的“配置单”。
他们会去看,电池是不是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这种大厂的?
电控系统和芯片是不是博世、高通这些国际巨头的?
只要这些关键部件的供应商是行业里响当当的角色,他们就觉得这车的“底子”是好的,基本盘就稳了。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有道理:造车的那个新势力公司可能会倒闭,但宁德时代、博大集团会轻易倒闭吗?
概率太小了。
这就意味着,即便车企没了,这些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还在,将来真要维修更换,总能找到渠道。
至于那些曾经被当作最大卖点的“智能”功能,比如酷炫的大屏幕、能聊天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这些务实的年轻人看来,反倒成了次要的东西。
车机系统卡顿?
无所谓,一个手机支架,一部手机,导航、听歌、看视频,体验比大多数车机都好。
智能驾驶不好用?
反正现在的法规和路况,也没几个人敢真撒手让车自己开,自己掌控方向盘才最踏实。
他们把这种消费方式总结为“为实在买单”,而不是“为智能买单”。
说白了,他们花十几万,买的是一个品质不错的车壳子,一套可靠的三电系统,一个能遮风挡雨、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工具。
至于那些虚头巴脑的软件服务,有则更好,没有也无伤大雅。
更有意思的是,这股“捡漏”风潮还催生出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
这些“烂尾车”的车主们,在网上自发地组成了各种社群,互相交流用车心得、分享维修经验。
有个00后的小伙子,花了6万块钱买了一辆原价将近30万的威马W6。
车企倒闭后,车机系统没法联网,但他没发愁,反而自己动手研究怎么给车机“刷机”,就像咱们以前折腾安卓手机一样。
他把成功经验分享到网上,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同病相怜的车友。
大家在群里,你帮我找个配件,我教你怎么拆车门,气氛特别热烈。
这种互帮互助,让原本孤立无援的车主们找到了组织,也让这些“汽车孤儿”重新焕发了生机。
他们动手改装,把车子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人追求实用,拆掉多余的智能设备,贴上隔热膜、装上窗帘,把它变成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有人追求个性,在车里装上氛围灯、高性能音响,把后备厢变成移动的派对现场。
这已经不仅仅是买车用车了,更像是一种玩车、一种社交。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过去十年,造车新势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多的时候有四百多家企业投身其中,资本热钱涌入,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特斯拉。
但市场是残酷的,大浪淘沙之后,据预测,未来可能只有不到二十个品牌能真正存活下来。
这中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也留下了一大批像威马、天际、高合这样的“烂尾”项目,以及成千上万权益受损的消费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售后责任基金”,要求所有车企在卖车的时候,按销量比例交一笔钱进去。
一旦有车企倒闭,这笔基金就可以用来维持最基本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让车主不至于求助无门。
另外,推动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也是一个方向。
如果不同品牌的车,一些易损件和通用件能够互相替换,那维修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也能盘活整个后市场。
像途虎、天猫养车这样的第三方维修保养平台,也可以更多地介入进来,为这些“孤儿车”提供专业的服务。
总而言之,年轻人追捧“烂尾车”这件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消费选择。
它告诉我们,当市场回归冷静,消费者最需要的,终究是一个可靠、安全、用得起的交通工具。
这也给所有还在牌桌上的车企提了个醒:别再光顾着讲故事、堆配置了,踏踏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服务体系建好,让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这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阵痛,而这群敢于“吃螃蟹”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推动着这场变革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