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随着库存中最后三辆别克英朗汽车的售出,这款曾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的车型正式告别了销售舞台。想当年,它曾创下单月销售4万余辆、年销30余万辆的辉煌业绩。自2010年作为合资品牌推出以来,别克英朗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如今却已停产。对此,有人感慨美国汽车品牌别克在紧凑型车市场的合资时代已落幕,也有网友戏称自己刚买的英朗成了‘绝版’。但在笔者看来,英朗的停产对别克而言,无异于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
或许有些人并不了解,别克英朗的停产与本田颂图和丰田皇冠的退出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年皇冠和歌诗图因销量惨淡而被迫停产,每月销量仅维持在几百甚至几十辆。然而,在英朗停产前的一个月,其在广州、南通、郑州三大销售重镇的销量分别达到了585辆、376辆和309辆,全国销量更是高达18048辆,位列紧凑型轿车月度销量榜前11名。相比之下,同级别的北京现代伊兰和福特福克斯的销量则相形见绌。那么,英朗在销量依然可观的情况下,为何还是选择了停产呢?
关于英朗停产的原因,市场上众说纷纭。经过深入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个较为可信的版本。首先,公司高层认为三缸发动机的销量已大幅下滑,因此决定重新启用四缸发动机,并通过大幅降价策略来恢复销量。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提升了销量,但却导致了全系列车型的利润大幅下降。其次,为了提升利润率,公司选择了推出同级别但利润率更高的威朗车型来接力紧凑型车市场。然而,市场的反馈却并不如预期。
去年一季度,威朗车型在推出,月销量也仅维持在四五千辆左右。而在英朗停产后,威朗的降价幅度进一步扩大,但销量却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尽管威朗在配置、动力和科技方面相比英朗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其销量却始终无法与英朗相提并论。今年9月,威朗的销量更是仅为七八千辆,远低于英朗停产前的水平。
在笔者看来,英朗的停产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虽然英朗的销量依然可观,但其较低的利润水平可能已无法满足公司的长期发展需求。而威朗作为接力车型,虽然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市场的接受度却需要时间来培养。停产英朗或许是一种策略调整,旨在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
最后,对于英朗的停产,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您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