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风马牛不相及地停着一辆日产探陆。银灰色的车身在小区路灯下看不出市侩气,只有清晨保安绕车一圈,狐疑地瞥了眼车标。谁家的?这么长的SUV停这儿,像是提前订好了过年办事酒席的大座。隔壁王叔拿着茶盏叹气:“这车怎么着得三十万吧?”
要真信了王叔的估算,是不是又冤了?其实眼下在售的探陆,厂家指导价定在23.98到30.18万,提车价最低能到17万出头。价格往下割得挺狠,足见日产豁了出去。但这番“纵身一跃”,换来了什么?8月,探陆全国销量520台,远不及小米YU7、理想L6甚至零跑C16,连宝马X5也被新能源锤成了“四千俱乐部”的新秀,依稀还能摸到自己的旧伤疤。
坐回案头,对着探陆这个样本,不免多思一层。当你端着手中的17万预算,踟蹰于燃油还是新能源的十字路口,真见到厂商把产品实力、价格、促销都拉满,却无人欣然接盘,这里的逻辑链条,不该只在人心难测上打住。
探陆的拼命,绝不只是给营销部门一个任务:大刀阔斧促销。产品配置摆在明面:2.0T发动机+9AT变速箱,252匹马力,376牛·米,百公里加速8.35秒。动力系统起码是同级别中规中矩的人选。尺寸上,车长超5.1米,轴距2.9米,怎么看也比隔壁七座轿车强。动力、空间、硬件配置都不寒碜,底盘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全系限滑差速器加适时四驱——日产想不明白了:“怎么还卖不掉?”
普通人要真是看参数选车,这盘棋就简单多了。可在“新能源围剿燃油”这一轮逼宫游戏里,燃油SUV的败退几乎是宿命。中大型合资SUV不论怎么让利,依然被新能源的“价格—配置—科技—养护链”封锁死角。
还是得回头看一看当下用户的“立场”——省油,省心,省事,最好还能省钱。探陆的2.0T发动机是个俊朗小伙,可这一身肌肉带来的反噬正是“要加95号汽油,百公里油耗8.65升(前驱)、8.99升(四驱)”。有多少家庭用户,被油价与养护成本卡得满心薅羊毛,每一滴油都想薅出3公里的回报?讲真,用新能源几年,充电低价、用车成本算下来,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内饰?这年头大屏不稀奇,日产探陆的12.3英寸仪表和中控同时在线,支持OTA,车载KTV,远程APP,这些功能新能源阵营里如家常便饭。你说日产卖的“皮实”,对不住,现在年轻人连手机耐摔都不关心,只要能折腾出新花样、能逃离拥堵时免限行——这些才是硬通货。
用户的“痛点”变化太快。探陆用大6座、7座、可平放大床,讨好家庭用户,可新能源阵营随便来一辆,大床、三排座椅、加长腿部空间,甚至辅助驾驶、激光雷达都带上了。再不行,自动泊车给你秀个骚操作,只差一键把车变大餐桌。
再深挖一层,也许日产的坚持,难敌一种机械上的历史惯性。燃油车进化到顶点,如同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再难切细萝卜丝。油车的“行驶品质”“操控乐趣”,在家庭用户面前不值一提,大家要的是能装、能省、不坏。细微的NVH、驾驶质感,逐年稀释,90后给爸妈买车,看的不是地盘“干不干净”,而是电车续航到底够不够去一趟温泉酒店。
厂商自知理亏也罢,很多时候还自我安慰:“理性的消费者会回来的。”可是市场是非理性的,尤其是中国市场,不讲武德。新能源用价格杠杆撬开合资品牌最后的城墙,探陆的价格滑到谷底,却始终走不出销量的低谷。这就像一位老刑警守完最后一个夜班,归家的路格外长。
有时想笑,只因为总有人把“低价卖燃油车”当成最后的救赎。可中国新能源产业像酵母,越扒越快,合资燃油的弯道超车早已被现实抹平。工艺、耐久、保值,曾经是金科玉律,如今却只是“上一代的骄傲”。
故事到这儿,我也没啥好说教的,毕竟市场里靠讲大道理的,活得不长。你问我,这辆“豁出去”的探陆,究竟输在哪里?它什么都没输,只是世界走得太快,没人回头等它。
但换个角度,给17万的你,面对一辆带着情怀与理性的“大7座”SUV,是该为“油味”买单,还是坦然随大流?每一代审美与选择,都是自己的案发现场。 我不过是个看热闹的旁观者,留一地证据给你慢慢琢磨——
你还会为燃油SUV买单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