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只售69辆,卖1辆就亏27万,“车圈顶级富二代”能撑过2025吗
3.5亿美元的救命钱砸过来时,极星像捧着一张带倒计时的船票:对方写明 2026年 毛利得转正,可它今年上半年的毛利还是 -49.4%。更闹心的是,中国市场半年总共跑出去 69 台,有的月份干脆挂零——这数字比很多小众改装店都寒碜,一下子把“顶级富二代”的光环打成碎片。
说起来,极星出生确实阔气:背后站着 吉利 和 沃尔沃,一上来就被贴上“北欧豪华”“怼特斯拉”的大字标签。资本市场也跟着起哄,市值最高蹿到 280亿美元。可这位阔少爷第一枪就放在了一台 145万 的混动跑车上,每年限量 500 辆还卖不完,贵族式自嗨埋下了今天的坑。
接下来更魔幻:为了走量,它把 极星2 贴到 二三十万 区间,试图硬刚 Model 3;可发布会的灯还没关,极星3 又跳到 70万 段位;转头 极星4 再杀回 30万;至于那台百万级超跑 极星6,现在已经看不到影子。价格坐电梯,用户脑袋发懵——难怪有人吐槽它成了“电动时代的萨博”或“沃尔沃版极氪X”,品牌溢价直接被掏空。
更糟的是品质底线:2020 年至今,单是 极星2 就召回 5 回,连行驶中突然断电这种大毛病都冒出来。外表北欧,骨子里却像拼装大杂烩,这事一传,口碑想不掉都难。
如果说产品乱跳只是表象,那运营掣肘就是硬伤。本子写着“瑞典设计、中国制造”,现实却是瑞典总部事无巨细都要批,连活动物料都得跨洲调度。决策被拖成蜗牛,中国团队急也白搭。再加上 8 年换了 7 任中国掌门,直营和经销反复横跳,渠道乱到店面从 36 家缩到 22 家,现在只剩上海那一间直营店还亮着灯。
极星想过本土化:2023年6月 拉着 星纪魅族 搞了“极星科技”,补智能短板。闪婚才过一年,2024年4月 就散伙;随后上海研发大裁员,国内岗位砍掉 80%。听起来像升级,其实更像撤退。
钱眼看也续不上。中东基金那 3.5亿美金 之外,2024年6月 李书福用个人公司又塞进 2亿,个人合并持股升到 66%;可另一位家长沃尔沃早在 2月 把股份从 48% 砍到 18%,顺便表态不再输血。账面净资产 -33.29亿美元,五年累计亏掉 53亿,这可不是小洞,用勺子舀都填不满。
日子难过,姿态就得放低。欧洲那边靠企业大客户消化库存,美国干脆把 2万 台租给网约车公司。更离谱的是,极星准备推一款 20万元 左右的入门车,自己把“豪华”牌子撕了个干净。
它手里最后被反复提的筹码,是沃尔沃新一代电池——能量密度说能多 15%,并计划 2026年 上一款 800V 高压快充车型。但行业节奏谁都看得见:比亚迪、蔚来 早已把类似技术推上街,极星这一步要靠后追,难度不言而喻。
回头看,这家公司最核心的命题始终没答出来:你到底想当谁?路线反复、执行拖沓、资金吞风,结果把牌桌上的好牌打成散张。新能源赛场不认家世,只认定位、效率和现金流。倒计时还在走,极星若真想撑到 2025 以后,就得先让市场再相信它一次——而这一次,光环不再,只有能不能赚钱这么朴素的衡量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