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试过周五傍晚在科教城打车吗?站在科德大道上,一眼望过去全是人头攒动,8万人要在2小时内涌向5公里外的凤岗地铁站,这场景想想都头大。可这条路每小时最多只能容下1.3万人通过,缺口大到让人咋舌,你说这能不堵吗?
就说4月30日那天,科德大道上5辆私家车并排停着,硬生生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摩的更是像脱缰的野马,无牌的、超载的、逆行的随处可见,后座的人连头盔都懒得戴。公交车呢?本来15分钟一班,结果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车里塞的人比座位数多一倍。想骑单车?还车点找不着,车筐小得连个背包都放不下,你说气人不气人?
好在相关部门反应还算快。增城交警和交通局联手行动,装了两套AI抓拍系统,专门盯着那些不守规矩的。5到6月这俩月,就罚了535起摩电违法,343起违停,总算有点震慑力。
公交这边也耍了点小聪明。学校微信群里实时报人数,周五专门加了25辆临时车,还开了两条直达凤岗的专线,这么一来,运力居然提上去40%。6月科德大道中轴广场那段通车后,分流效果也挺明显,走起来顺多了。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听说8月底科德大道延长线就要通车了,北三环高速也会接进来,路宽了,选择多了,应该能缓解不少。明科二路要弄236个智慧车位,学校停车场也在商量着错峰开放,以后停车可能没难了。
出行方式也有新花样。哈啰单车招标落地,以后骑车说不定更方便。地铁21号线发车时间缩到6分钟一班,等车不用煎熬。学校里还搞了学生安全VR实训,弄了个共享出行契约计划,看来不光是硬件要跟上,大家的安全意识也得提一提。
可话说回来,236个车位对着8万人,连1%都不到,这供需差距也太大了。高峰时段6万人要挤地铁,可地铁也有它的极限。学校的停车场能不能共享,是不是得有个说法?共享单车能不能设计得更方便带行李,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问题。
很多人骑车不戴头盔,不是不怕危险,是怕耽误时间。或许把交通安全加进必修课学分里,大家才会更当回事儿。
接下来的计划倒是挺清楚。头三个月先把电子警察都装上,公交调度再灵活点,争取让拥堵降下来三成。一年之内,把路修好,车子优化一下,让大家少依赖摩的。再过两三年,建个智慧通勤圈,不光好走,还能更环保,争取碳排放降下来一成半。
这事儿得政府、学校、企业一起使劲。政府可以试试早晚高峰开潮汐车道,车票钱也能灵活点。学校呢,放假时间错开点,多弄点安全体验的东西。企业也该动动脑子,整个能方便带行李的共享单车。
你身边有这样的出行难题吗?要是你在科教城,这些办法你觉得管用不?不妨来说说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