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又被一个数据搅得有点不平静。比亚迪推出的秦L EV,起售价才11.99万元,顶配不过14.99万元。这价格一出来,不少业内人都觉得不对劲。为啥?因为它的配置表太吓人了——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标配32G内存、256G存储空间,还有Momenta的“城市记忆领航NOA”高阶智驾系统。再看续航,510km和625km,这已经是合资车型都得抖三抖的标准。更别提那些舒适配置,AI云毯座椅、15.6英寸2.5K中控屏、车载空气净化器……乍一看,感觉这车就是在赔本卖。有人直接开口了:“比亚迪是不是疯了?这车能有利润吗?”
但咱们慢点,别急着下结论。拆开来看,这事真没表面这么简单。
首先说说这个“离谱”的价格。11.99万元起步价,确实压线压得很狠,几乎贴着一众国产新能源车的地板跑。可问题是,秦L EV打的是紧凑型轿车市场,这个市场竞争有多激烈不用多说。别说比亚迪,就连小鹏、哪吒、零跑这些新势力都在价格上刀刀见血。比亚迪的优势在哪儿?规模化。去年它卖了186万台新能源车,是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特斯拉多卖了60多万台。这么大体量的前提下,成本分摊能力绝不是别人能比的。换句话说,别看这价格低,背后比亚迪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可能已经帮它省下了一大截成本。
再往下看,这事儿有点“结构性吓人”。我们来捋一下账本逻辑。先说收益端,新能源车企的利润主要靠三块:卖车、卖服务、卖积分。卖车不用说了,秦L EV这么定价,单车毛利率肯定不高。但别忘了,这款车的配置摆在那儿,尤其是Momenta的智驾系统,这东西可不只是硬件,它代表了后续服务的想象空间。就算硬件成本刚刚打平,后期通过软件订阅费、OTA升级包,比亚迪完全有可能把毛利补回来。而再看积分部分,比亚迪作为新能源企业,凭借庞大的销量,每年能从积分交易中拿下不少收益,这也在弥补单车利润的短板。
那支出呢?高研发投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点。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单看数字吓死人。但你要是把这钱分摊到186万台车上,单车研发成本不到1.1万元。而且,这200亿还不是只投给秦L EV一款车,它在技术平台、动力总成、电池等领域的积累,早晚是要反哺给其他车型的。所以看着“烧钱”,但这是典型的战略性投资,短期看着亏,其实是在筑护城河。
再对比下同行,发现这种“看起来亏本”的打法似乎已经成了行业常态。新势力车企更猛,小鹏2022年亏了91亿,蔚来亏了144亿,理想稍好点,亏了20亿。为啥这么亏?因为他们根本没想靠利润活着,而是靠融资撑住规模化的扩张。外资品牌呢?也不好过,日产N7这种“破釜沉舟”式的新能源反击战,一看就是在赌命。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甚至开始学比亚迪改打法,搞“低价+高配”的组合。往深层拖,比拼的还是供应链掌控力和技术储备。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这么定价,真的是在赔本赚吆喝吗?其实并不是。从产品规划看,秦L EV是比亚迪的“走量”车型,目的是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锁定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通过低价积累销量,最终带动品牌整体的规模效应,这才是比亚迪真正要的东西。说白了,这是一步战略棋,而不是短期的营销手段。
说到这儿,你应该也发现了,这件事看着吓人,拆开看,其实是行业大势下的必然。新能源车企现在的打法,很多是“亏而不乱”。大家都在用低毛利铺市场,用高研发抢护城河,用服务和软件找后路。我们要盯的,不是眼前的账本好不好看,而是这些企业的下一步棋怎么走。秦L EV的定价确实让人惊讶,但它背后有一整套逻辑支撑。未来能不能跑远,还得看比亚迪能不能把产业链锁得更牢,服务变现能不能跑通,这些才是关键。
所以,别急着说谁疯了,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