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25km-h跑不快,谁为骑行者发声?
关注。我们聊点实在的。
电动车,成了城市毛细血管里的血液。每天。数亿人靠它移动。通勤。买菜。接娃。送餐。风吹日晒里。它是最沉默的伙伴。25km/h。一个数字。一道红线。一个争议了十年的结。
2025年9月1日。新国标全面落地。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再次。被钉死。央视出手了。暗访改装一条街。镜头下。解限速。像一场公开的秘密。商家熟练地剪线。刷程序。三分钟。35km/h。40km/h。甚至更高。轻松达成。
为什么?
因为需求在那里。
因为现实不答应。
你试过在早高峰骑一辆25km/h的车吗?
红灯。堵车。行人穿插。非机动车道被占。
实际平均时速。可能只有15km/h。
10公里通勤。单程40分钟。
解限后。25分钟。
一天。省下半小时。
这半小时。是多睡一会儿。是陪家人吃顿早餐。是少一分疲惫。
外卖骑手呢?
他们的车。是生产工具。
速度。里程。直接换算成收入。
一单差三分钟。可能就超时。
一天差十单。收入少百元。
25km/h。是安全。还是枷锁?
支持限速的人说。安全第一。
没错。
数据显示。车速越快。事故伤亡率越高。
25km/h。刹车距离短。反应时间足。
理论上。更安全。
但。
安全是单一变量吗?
德国研究指出。城市道路中。30-40km/h区间内,事故死亡率并未显著上升。
效率却大幅提升。
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是否合理?
非机动车道是否被侵占?
汽车是否随意变道?
骑行者是否戴头盔?
这些。都被简化成一个数字:25。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
防篡改。超速断电。北斗定位。动态监测。
技术手段越来越强。
可用户的需求呢?
被听见了吗?
有人说。想要快。就去买电摩。上牌。考证。买保险。
听起来很规范。
但。
中国有多少城市禁摩?
一线城市。核心城区。几乎全面禁限。
电摩。进不去。
燃油摩托。更别想。
普通人。除了电动车。还有什么选择?
不是不想守规矩。
是规矩之外。没有路。
新国标还要求锂电池。防火阻燃材料。整车重量不超过55公斤。
听起来很安全。
但代价呢?
电池小了。续航短了。
冬天一到。电量掉得比心情还快。
骑到半路。推车。成了常态。
消费者权益专家说得对。
政策不能只从管理便利出发。
得看实证。
得听用户声音。
否则。再好的规定。也会被“破解”。
你看那些改装店。生意火爆。
不是他们胆大。
是需求太刚。
一刀切的限速。
把合法用户逼向灰色地带。
这合理吗?
我们真的需要一辆。跑不快的电动车吗?
还是需要一个。更包容的交通生态?
也许。答案不在速度本身。
而在系统思维。
能不能给不同需求。分层管理?
比如。
普通通勤。25km/h。
职业骑手。备案车辆。允许35km/h。带强制保险和培训。
或者。
在特定路段。开放速度区间。配合智能监控。
技术早已能做到。
缺的。是制度的弹性。
和管理的智慧。
25km/h。
像一道减速带。
横在每一个骑行者面前。
它提醒安全。
也提醒无奈。
我们不是要推翻限速。
而是要问。
这个速度。是否唯一解?
在安全与效率之间。
有没有中间地带?
有没有更精细的方案?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向前。
而车轮。不该被简单锁死。
下次。
能不能听听路上的声音?
而不是只盯着仪表盘上的数字。
毕竟。
人。才是交通的主体。
不是数据。
不是管理KPI。
是早出晚归的打工人。
是风雨无阻的骑手。
是接送孩子的父母。
他们需要的。
不只是一辆合规的车。
而是一条。能走得顺畅的路。
25km/h。
可以是底线。
但不该是天花板。
我们需要的。
是规则。
也是温度。
是安全。
也是尊严。
路很长。
车轮还得转。
希望下一次标准更新。
能多一点对话。
少一点对抗。
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一刀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