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在网上或者马路上看到一些挺新鲜的车,车头不再是咱们熟悉的那样,一个进气格栅配上两个大灯,而是像装上了一整块黑色的屏幕,还能亮起来显示各种图案和文字。
这事儿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有的人觉得这设计特别酷,充满了未来感;也有的人觉得太花里胡哨了,看着眼晕,甚至担心会不会影响开车安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咱们就来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个给汽车装上“电视机脸”的新风潮。
首先得说清楚,这并不是真的把家里的液晶电视机给拆下来,然后硬生生粘在车头上。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真正的技术,其实是用成千上万个非常小的LED发光灯珠,密密麻麻地排列组合成一块屏幕,然后把这块屏幕整个嵌入到汽车的前脸或者车尾的设计里。
通过车里的电脑程序来控制,这些小灯珠就能按照设定好的指令亮起来,从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动画效果,甚至还能显示文字。
所以,它本质上是一块可以编程的“灯板”,让原本冷冰冰的汽车前脸,变成了一个可以跟外界交流的“表情包”。
为什么这几年突然流行起这个设计了呢?
这跟电动汽车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咱们都知道,以前的燃油车,车头必须有一个大大的进气格栅,主要作用是让空气流进去,给滚烫的发动机散热。
但电动车不一样,它用的是电机和电池,不需要那么大的格栅来散热,所以车头就多出来一大片完整的、可以用来做设计的空间。
设计师们一看,这块地方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就利用起来,搞点新花样,让汽车看起来更智能、更有科技感。
于是,这种“电视机脸”的设计就应运而生了。
要说最早有这个想法并且把它公之于众的,可能得算法拉第未来那款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贾跃亭造的车。
虽然那款车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在市面上大量见到,但它在好几年前发布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它车头和车尾的灯带可以显示充电的进度条,还能做出欢迎车主的动态效果。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个吸引眼球的噱头,是所谓的“PPT造车”,离现实还很远。
但是,想法一旦被提出来,就有人会去把它变成现实。
后来,国内有一个叫高合的汽车品牌,就真的把这个功能给做出来了,而且玩得比概念更进一步。
他们旗下的车型,不仅有可以在车头车尾显示图案的屏幕,甚至连大灯都变得非常智能。
比如,它的大灯不光是用来照明的,还能在没有斑马线的路口,直接在地面上用光线投射出一条虚拟的斑马线,提醒司机要注意礼让行人。
车尾的屏幕上,如果你在路上礼让了别人,还可以显示出一个“谢谢”或者一个“点赞”的表情,用来跟后车的司机进行友好的沟通。
当大家看到这些实际应用后,就开始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不只是为了好看和炫耀,它在某些场景下,似乎真的能起到一些实际作用,比如增加行车安全和改善道路交流氛围。
这股风潮现在看起来是越刮越猛了。
比如吉利汽车旗下的高端品牌极氪,在新推出的一款车上,直接在车头位置搞了一块尺寸非常大的整体式智慧灯幕。
这块“屏幕”由一千七百多个LED灯珠组成,亮度和清晰度都很高。
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手机App自己编辑想要显示的图案或者文字,让自己的车在停车场或者马路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就很明显地说明,汽车厂家们已经普遍认为,这种“电视机脸”能够成为一个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正在从少数品牌的探索,慢慢变成一个行业性的设计趋势。
聊了这么多,咱们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上:这东西到底是好是坏?
大家对它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
支持这种设计的人认为,这是对汽车交流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提升。
以前车与车之间沟通,基本就靠按喇叭和打双闪,信息很模糊,有时候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现在有了这个“电视机脸”,就可以更清晰、更文明地传递信息。
比如,我准备要并线了,可以在车尾显示一行“请求并线,谢谢”的文字,后车司机一看就明白了。
或者前方路段有交通事故,可以在车尾屏幕上给后车一个“前方事故,请慢行”的警示。
这样一来,道路上的信息传递效率更高,理论上可以减少很多因为误会而导致的摩擦和事故。
但是,反对的人所担心的也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你想象一个场景:你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的速度行驶,精神高度集中,结果前面那辆车的车尾突然开始播放一段色彩鲜艳的动画片,或者闪烁起刺眼的广告语,你的注意力会不会被它瞬间吸引过去?
就在你分神的这一两秒钟里,就可能发生极其严重的追尾事故。
所以,如何规范这块屏幕上显示的内容,防止车主滥用这个功能,把它变成一个新的“马路杀手”和“光污染”源头,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严肃的问题。
这东西到底是沟通的桥梁,还是分心的祸源,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第二个争议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成本。
电动车用户普遍都有一种“续航焦虑”,总担心车子开到一半没电了。
在车上加装这么大一块耗电的“电视机”,会不会明显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
这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是一个很实际的顾虑。
另外,这个看起来就很高科技的部件,维修成本肯定不便宜。
以前车头发生一个小剐蹭,可能花几百块钱喷个漆,或者一两千块换个塑料保险杠就解决了。
现在要是把这块集成了无数LED灯珠和复杂电路的“屏幕”给撞坏了,维修或者更换的费用恐怕会是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
这样一来,用车成本就大大增加了,这会不会让它最终变成一个只有少数有钱人能玩得起的“奢侈品”,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审美上的分歧。
这个就非常主观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这种设计充满了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感,让汽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了生命和个性,非常酷。
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种设计过于花里胡哨,破坏了汽车设计师们精心营造的流畅线条和整体美感,看起来有点“用力过猛”,甚至带着一股廉价的“汽配城改装风”。
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有人喜欢极简的北欧风,觉得干净利落,有人则偏爱华丽的欧式风格,觉得大气上档次,这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总的来说,汽车“电视机脸”的出现,是汽车这个产品正在从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向一个智能化的移动电子设备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具体表现。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使用它,以及社会如何去管理它。
一方面,像一些中国品牌那样,尝试用这项技术去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比如用投影斑马线来提升行人安全,这种探索和创新是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的。
但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任由其发展,最终让它变成了影响道路安全的隐患,那就得不偿失了。
未来这项技术会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否及时跟上,比如明确规定什么内容可以显示,什么内容禁止显示,显示的亮度、频率要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不能对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干扰。
同时,也考验着汽车设计师们的智慧和审美,看他们能否在炫耀技术和保持美感、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这股风潮究竟会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还是只会昙花一现,最终还要由市场和时间来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