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这世道有时候就挺玄学的。
你眼瞅着一款硬件都老到能进博物馆了,结果人家一返聘,直接刷出了个让全世界码农都得起立鼓掌的逆天数据。
说的就是东风-5C,这枚快半个世纪的“老炮儿”,最近在外媒嘴里,突然就成了射程直逼两万公里的“全球快递员”,下单即达,连好评都不用你给。
两万公里,啥概念?
咱就说,从咱家后院随便哪个犄角旮旯点火,地球对面那哥们儿想躲都没地方躲。
这性能参数,听着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扫地僧藏在裤裆里的武功秘籍,轻易不示人,一亮出来就直接大结局了。
可怪就怪在这,这么一个猛得一塌糊涂的“镇宅神兽”,在咱火箭军的“爱豆”排行榜上,地位愣是有点微妙,甚至不如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小老弟”东风-61有排面。
这事儿吧,得倒回去捋。
咱们把时间机器校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候的东风-5,压根就不是什么从容不迫的产物,纯粹是被逼出来的“争气弹”。
你想啊,俩超级大国天天在你家门口晃悠肌肉,兜里没个能跟他们掰手腕的硬家伙,你连大声说话的底气都没有。
所以,初代东风-5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算盘和汗水硬生生堆出来的“擎天柱”,体格大到要分家才能运,喝的还是精贵又难伺候的液体燃料,发射前跟伺候皇上用膳似的,得提前好几个钟头慢慢加注。
这玩意儿,天生就是个“固定靶”,只能蹲在耗费巨资挖出来的“地宫”——也就是发射井里。
一个井的成本,扔进去的钱,砸出的水花,跟发射一枚导弹差不多。
这套“笨重且昂贵”的组合,在当时,就是我们能拿出的最硬的底牌,是勒紧裤腰带换来的安全感。
可时代的车轮子滚得飞快,当我们手里有了更多选择,回头再看这位“功勋老将”,就有点像看自己当年非主流的QQ空间,既怀念又觉得有那么点“历史局限性”。
液体燃料那“慢性子”,在今天这个讲究“秒回”的时代,实在太吃亏了。
对手的导弹都快落地了,你这边还在“正在加油,请稍候”,这不扯呢?
但当年那些用血汗钱挖出来的“地宫”咋办?
填了种红薯?
那也太奢侈了。
于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利旧改造”方案就来了。
房子不拆,咱们豪华装修!
把东风-5的心脏、大脑、神经系统全换成21世纪顶配,让这老家伙焕发第二春。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东-5B,以及今天这个射程骇人的东风-5C。
这下,那个两万公里的射程就说得通了。
你想,发射井的尺寸是死的,导弹的“三围”基本不能大改。
可这几十年,咱们的发动机技术、燃料配方、制导算法,那进步速度跟开了挂一样。
在同样的壳子里,塞进去一颗更强大的“心脏”,那可不就跑得更远了嘛。
这就好比你有一台70年代的老式肌肉车,车架子巨坚固,你把里面掏空,换上了一套电驱系统和F1级别的飞控,一脚油门,它能给你飞出外太空去。
这个超远射程,多少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
所以,东风-5C的定位,压根就不是要去跟谁争“头牌”。
它更像是一位隐居深山、功力盖世的扫地僧,轻易不动,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只要一出手,就能把天捅个窟窿。
它的存在,就是一种终极的、不容置疑的“兜底”。
而风头正劲的东风-41和传说中的东风-61呢?
那完全是另一个路数。
它们是轮子上的“发射井”,是穿行在崇山峻岭和高速公路网上的“公路游侠”。
它们玩的是“打了就跑,你还找不着”的游击战术。
固体燃料让它们能像消防车一样快速反应,接到命令,几分钟之内就能让“东风快递”发货。
这种神出鬼没的生存能力和灵活的打击方式,才是现代战略威慑的精髓。
一个坐镇大本营,确保你天塌下来有我顶着;一群在外游猎,让对手每时每刻都得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发导弹会从哪个山沟沟里钻出来。
这分工,明确得很。
外媒把东风-5C的射程吹得天花乱坠,有几分是真被吓到了,又有几分是想借机炒作点什么,咱们心里跟明镜似的。
东风-5C是我们从艰苦走向辉煌的活化石,是压箱底的定海神针。
但要论未来战争的入场券,那还得看东风-41这些“小年轻”们。
毕竟,最高的威慑,从来不是让对手知道你能打到他,而是让他永远不知道,你会从哪里打。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