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南方城市仿佛被烤箱包围。手机弹窗上动不动就冒出38℃预警,广州、成都、武汉轮番拉响高温橙色警报。朋友圈里有人晒体感温度,有人吐槽空调费电,但最先叫苦的,还得是新能源车主。一到盛夏,不少人发现自家“遥遥领先”的国产新能源,一遇热浪就开始掉链子。
今年华南地区用电负荷创了新高,这本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可对开着纯电动车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场噩梦刚刚开始。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平时快充能飙到120kW,高温天一来,只剩46kW;仪表盘上明明写着还能跑410公里,一开空调,上高速后眼睁睁看它跳水到268公里。这种落差,比天气还让人心烦。
不少特斯拉用户也反映类似问题。官方客服倒是挺坦诚,说锂电池天生怕热,为了安全系统会自动限流——表面超过45℃就降速,50℃直接罢工。不光特斯拉如此,各家品牌都逃不开这个物理定律。所以,无论你买的是十几万还是几十万的车型,该卡顿的时候谁也不例外。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据上海安科瑞后台数据显示,今年七月粤港澳大湾区直流充电桩负载率在下午四点前后暴涨到了83%,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2个百分点。限功率、排队等候成了常态。在成都,更有去年的惨痛教训——连续十五天限电影响,大批充电站直接瘫痪,不少司机只能干瞪眼,看着满城太阳发愁。
现实比广告更残酷。有三位广州车主实测蔚来ET5标称500公里续航,在37℃下开24度空调,高速实际只跑出321公里。如果再把空调降到20度,只剩283公里。“宣传时从不提高温打折”,一句网友留言获得点赞第一,也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这种真实体验的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轻松破百万,“避暑充电技巧”成了全网热门话题——大家集思广益,从找地下停车场,到拼装简易遮阳棚,再到凌晨蹲守低谷时段抢便宜,都为了多省点钱、多跑点路。
当然,也有聪明人另辟蹊径。例如长沙的一位朋友晒出七月账单:凌晨两三点起床给爱车补能,比白天便宜76块钱。同样450公里路程,成本直接腰斩。而有些老司机甚至DIY,用蛋卷桌板搭小棚挡太阳,用前置遮光板降仪表台温度,这些土办法居然真有效,把耗能压下来16%。不得不说,中国民间智慧总能找到突破口,但归根结底只是权宜之计。
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今年新增公共直流桩只有73万台,而车辆增长远超桩位增速,“车桩比”反而变差。中午和傍晚这种用电高峰期,为保居民生活和公交优先供给,不少地方私家纯电脚踏实地地排长队。有运营商已经试水“柔性充电”,后台随区域负荷动态调整功率,把原本120kW硬生生砍成40kW,只为让更多车辆勉强分上一口“汤”。
于是混动车型又火了一把,比亚迪宋Pro DM-i订单环比猛增24%,而纯电脚步却略显迟疑。不止一个网约车师傅吐槽:“现在油箱才是真正让人安心。”对于想远行的人来说,没有备用燃油,总觉得心里没底儿。这份焦虑,是技术瓶颈,也是现实无奈。
各个平台也没闲着,比如广东已有127座站点加装喷雾遮阳棚,还有国家能源局追加投资改造老旧配网。但这些措施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于是夜深人静时分,下楼拔枪成为不少人的日常习惯。一边盼望技术升级,一边默默练耐力……每个炎炎夏日,对新能源用户都是一次考验,有多少信心,就要扛住多少汗水与等待!
回头想想,如果未来真的全民换上新能源汽车,仅靠临时应急和个人智慧真够吗?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挑战,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整个能源结构与基础设施建设?毕竟,一个行业真正成熟,需要的不仅仅是销量数字上的“遥遥领先”。你怎么看呢?
#AI热点大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