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后放松的双手不得不重新握紧,车企夸张的营销话术被迫回归理性。 2025年9月17日,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为辅助驾驶领域划下了一道清晰的安全红线。
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规,直面当前辅助驾驶领域的核心矛盾: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营销与使用环节风险外溢。 新标准从产品性能、安全保障和使用方式三个维度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体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系统每次点火后需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使用培训,否则无法激活功能。 这意味着未来使用辅助驾驶可能需先“持证上岗”,彻底改变当前消费者仅靠简单说明就能操作系统的现状。
市场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高达62.58%。 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新车配备了某种形式的辅助驾驶功能。 技术的快速普及伴随着安全隐患,2024年中国市场涉及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178%。
新规对车辆的智驾功能做了进一步规范,禁止车辆脱离驾驶员的控制。 例如,要求系统必须在0.8秒内识别暴雨、逆光等11类极端场景,若驾驶员在8秒内未接管则强制停车。 这直击行业痛点:测试显示,暴雨环境中,某些纯视觉方案对儿童模型的识别成功率仅67%,远低于激光雷达方案的92%。
在宣传层面,新规严禁夸大功能。 L2级辅助驾驶不允许使用“接管”一词进行功能宣传,因为“接管”是L3级的用词;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等宣传用词,因为这些行为违反交通法。 车企需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已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规范性要求。 此后,车企宣传口径发生明显转变。今年上海车展前夕,多家企业连夜修改宣传资料,部分原计划展示的“激进”功能被迫调整。
2025年4月27日,华为乾崑与广汽、上汽、奥迪等11家车企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提出“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四大准则。
倡议呼吁全行业实事求是宣传,明确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 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靳玉志表示:“汽车关乎生命安全,质量要求必须远高于消费产品,要对用户讲真话。 ”
新规对技术部署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对企业OTA的审查力度,要求软件升级必须经过严格测试与合规审批。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62%的车辆缺陷通过OTA修复,新规实施后,此类操作将被严格禁止。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售127款智能车型中,23款因传感器性能不达标,面临退市。 某国产车企透露,部分2022年前生产的车型需要花费5000~8000元/辆升级硬件,这笔支出将吞噬企业微薄利润。
新规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及报警。 若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系统应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多次警告无效后,将临时禁用辅助驾驶功能至少30分钟。
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需具备限速控制辅助能力,且不应在实线处执行换道。 标准还基于我国道路交通特征,构建了包括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复杂场景的试验要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意味着使用习惯需要改变。 未来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前,消费者需接受系统性的培训与认证,彻底了解系统的能力边界。 使用过程中,驾驶员需要保持注意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脱手脱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