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增程式汽车的纯电续航,到底该往哪儿加?
400km?
450km?
这是要把电池当油箱使了?
去年,一份来自问界(或者说,某家车企)的调查报告,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报告指出,绝大多数增程式车主,日常出行几乎完全依赖纯电模式。
这下可好,点燃了全行业对“长纯电续航”的狂热追逐。
仿佛只要把电池的容量再往上提一提,增程式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披着“增程”外衣的纯电车。
“纯电续航越高越好”,这是大多数人的直观想法,没错吧?
毕竟,增程式不就是个带发电机的电动车嘛。
如果能把纯电续航做到400公里以上,那平时上下班、周末周边游,几乎都能纯电搞定,一个月下来,光是油钱就能省下一大笔。
听着是不是美滋滋?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增程式汽车,它终究不是一台纯粹的电池包。
电池的增加,绝非简单的“加法”。
整车的架构、底盘的布局、车身重量的分配、内部空间的利用,乃至散热系统,这些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系统工程”。
你非要往里塞更多的电池,那可就要付出代价了。
笔者就见过一些车企,为了那虚高的续航数字,硬生生地把电池塞进了本就不宽裕的车厢。
结果呢?
后排地板明显抬高,乘客的腿部空间被无情压缩,头部空间也变得压抑。
这哪儿是舒适的乘坐体验?
简直是“挤压”!
更别提,过重的电池还会影响车辆的重心,操控性跟着打折扣,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性能都可能受到威胁。
这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话说回来,笔者这些年的经验反复证明,当前增程式汽车的“黄金配比”似乎是——保留一块40度左右的电池,满足日常纯电需求,而长途或应急,则交给一个足够大的油箱来“兜底”。
这种方案,既保证了基本的纯电续航,又避免了电池过载带来的空间和操控问题。
而且,咱们还得放眼未来。
固态电池技术正在蓄势待发,一旦成熟量产,现有的电池技术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现在那些盲目堆砌电池、追求极致纯电续航的车型,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过度设计”的活教材?
届时,当初多花的那些钱,怕是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成本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每增加10度电的电池容量,成本就可能增加5000元,到了消费者手里,可能就是一万块的差价。
在当下这个“内卷”至极的车市,为了那点续航数字,车企们很可能就会在其他地方“动心思”,最终买单的,还是咱们这些消费者。
那么,增程式汽车的纯电续航,究竟加到多少才算“恰到好处”?
在我看来,350km,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甜蜜点”。
这个续航里程,足以覆盖绝大多数人从一个县城到另一个县城的通勤需求,或者是在郊区、城乡结合部进行日常代步。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这已经绰绰有余了。
增程式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平衡”,而非“偏执”。
它不是一味地追求极致的纯电续航,而是要在纯电的便利、经济,与燃油的可靠、省心之间找到那个最佳的“度”。
如果一味地去放大纯电续航,就必然会牺牲掉乘坐感受、压缩行李厢空间,甚至对车辆的整体动态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350km的纯电续航,才是真正意义上兼顾了续航里程、车身重量、制造成本以及内部空间的最优解。
这才是增程式汽车存在的独特价值,也是它能够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所以,当您下次再看到那些动辄400km、450km纯电续航的增程式车型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多出来的续航,究竟值不值?
值不值为了这个数字,牺牲掉本该属于你的舒适空间,承担潜在的技术迭代风险,甚至可能因此付出更高的购车成本?
“用车社”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为您提供最接地气、最实在的建议。
增程式汽车的精髓,在于“恰如其分”,在于“智慧的权衡”。
350km,这或许才是那个能让您我都能舒舒服服、安心上路,同时又省钱又省心的“最优解”。
您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