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门,简直像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谁还敢在这个时候上高速,真得是心大,愿意去和全国人民一起堵车。
以前大家都想着,只要早点出发,说不定能避开高峰,现在才发现,不管你几点上路,哪怕凌晨三点,照样堵得你心态爆炸。
这两年,电动车越来越多,堵车的烦恼也升级了。以前油车没油了,加油站几分钟就能搞定。现在,电车没电了,服务区排队充电,动辄一两个小时,还得看前面排了多少辆。
如果是国庆这种长假,服务区那就是“电车集中营”,一排队就是几十号,大家拿着充电卡,像是在医院门口等挂号一样,焦急又无奈。
有车主凌晨五点就赶到服务区,结果停车位都抢不到,只能跟着车流一点点往前挪,像蜗牛一样。
还有人抱怨,京哈高速上前面排队的车都快数不过来了,自己拿到的是六十多号,前面还有十几辆车等着。
你想下高速找个地方充电,但怕下去也没桩,回来还得重新排队,最后只能认栽,在服务区干耗着。
车里孩子饿得直哭,大人渴得嗓子冒烟,眼看着油车加完油就走,自己却只能在原地干等。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电车在城市里是方便,可一上高速,续航焦虑和充电难就成了大难题。
说是享受假期,最后变成了在服务区“渡劫”。
其实,交通运输部门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今年国庆前,他们统计出了全国136个充电繁忙服务区,也给出了“一区一策”,要求做好充电保障。
但到了假期一看,保障措施还是成了“空头支票”,服务区外排队的车一圈又一圈。有人在车里凑合睡觉,有人蹲路边吃泡面,有人干脆发脾气。
所谓的保障,根本解决不了充电的根本需求。
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已经有六万多个,今年又新增了一万多,但平时大多数充电桩闲着,一到长假就供不应求。这就是典型的“潮汐现象”,平时没人用,假期一下子爆满。
运营商也有自己的盘算,平时建桩赚不到钱,甚至亏本,谁还愿意多建?结果就是车主们成了商业逻辑下的牺牲品。
国家电网其实早就预测到了国庆期间充电高峰会爆发,集中在节前夜晚和节日白天,但预测归预测,实际情况还是堵得一塌糊涂。
新能源车主们在城市里享受优惠,不限行,充电便宜,可一上高速,所有优点全都打了折扣,剩下的只有充电焦虑和等待煎熬。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增程和混动车主也来抢充电桩,原因很简单——加油也得排队,油价还贵,所以能用电就用电。
结果大家一起挤,纯电车主等得更久,现场混乱没人管,谁都想省点钱,但没人管怎么合理分配资源。
眼看着国庆还没结束,返程高峰又要来了,服务区又会变成“充电战场”。有人提前查桩,有人减少喝水省得跑厕所,但这些小方法在“桩少车多”的现实下,根本不顶用。
说到底,新能源车是趋势,可配套设施没跟上,这趋势就成了车主的负担。有人说这就是“成长的烦恼”,可当你在高速上饿着肚子排队充电,这烦恼就是活生生的煎熬。
各地也试过移动充电车、APP查桩,但覆盖面太小,信息更新又不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难题,有时候查桩信息还不靠谱,让人白跑一趟。
相关部门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只是商业逻辑和现实需求之间总是扯皮。要是能打破利益束缚,统筹规划充电桩建设,平衡平时和假期的需求,问题就不会年年重复。
别让车主每逢长假就上演“高速渡劫”,堵车加充电,几乎成了所有人心里的痛。
大家本来是高高兴兴出门度假,结果却在高速和服务区发愁。希望有关部门能早点把这事当回事,不要再让大家在路上堵得心烦气躁。
这个问题,不能只让车主揪心,更应该让负责规划的人睡不着觉。毕竟,出门游玩最怕的不是景点没意思,而是路上就已经心态崩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