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脱脱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赴泰国投资建厂。2020年,长城汽车收购了通用汽车位于罗勇府的制造工厂,成为首个全资进入泰国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2024年7月,比亚迪的泰国工厂正式竣工并投产,其年产能达到15万辆,涵盖了整车和核心零部件。2024年11月,哪吒汽车宣布其在泰国自建的工厂正式投产,年产量为2万辆,并且与泰国的代工企业BGA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于2025年7月启动新车型的本地化生产。此外,广汽埃安、长安、奇瑞等其他中国车企在泰国的生产基地也相继启动。究竟是什么魅力,使得泰国成为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竞相投资的热土呢?
泰国:新能源车企的战略跳板
泰国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吸引力首先来源于其深厚的产业基础。位于泰国东部的罗勇府素有“东方底特律”之称,通用、福特、丰田等跨国车企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在此设厂生产汽车,培养了大量本地供应商和技术工人。2017年,泰国政府启动了“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罗勇府作为该计划的核心区域之一,获得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倾斜,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汽车产业基地的优势。2024年,泰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达336亿美元,占其总出口比重的11.2%。
其次,泰国作为东盟成员国,享有较大的市场准入优势。东盟十国的总人口约为6.7亿,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汽车年销量超过300万辆。此外,东盟内部关税较低,自2010年起在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下,泰国制造的汽车可以免税出口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这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东盟市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
此外,泰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分重视。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碳减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泰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向电气化转型,以维持其在区域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2021年,泰国政府推出了“30•30”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将零排放汽车在全国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提升到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泰国政府不仅对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进口予以关税减免,还对个人和企业购买电动汽车实施财政补贴。根据最新规定,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个人购买电动汽车最高补贴10万泰铢( 约合2万元人民币 ),企业则可享受购车款1.5—2倍的税收抵免。
最后,泰国的投资环境相当有吸引力。根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东盟营商环境报告2024》,泰国在东盟国家中的营商环境排名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尤其在政策稳定性、市场准入、物流效率等方面表现出色。近年来,泰国政府显著提升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泰国政府不仅提供长达13年的所得税减免,还在设备和材料进口、土地持有、外派人员签证、货币兑换等多个环节实施全面的优惠政策。此外,依据中泰两国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中企将其在泰国所获利润汇回国内时,其享受的税收减免可以免于缴纳中国所得税。这无疑为中企赴泰投资提供了额外的激励。
中国车企的优势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车企借助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对传统车企的“换道超车”。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及产业链领先全球3—5年,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信心所在。”
然而,在泰国市场上,日系车企的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些车企在泰国深耕数十年,与当地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了紧密的利益网络,占据了泰国超八成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泰国国内汽车销量榜的前五名一直被日本品牌占据,显示出当地消费者对日系品牌的高度忠诚。对于中国厂商而言,提升品牌知名度、增进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泰国本土企业对中国车企的进入也抱有忧虑。一方面,电动汽车适合采用厂商直销模式,对本地经销商的依赖程度低于传统燃油车企;另一方面,泰国本地供应商是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成长起来的,缺乏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的技术和经验,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代表泰国600余家企业的泰国汽车零部件协会(TAMMA)曾表示,他们担忧中国车企可能成为对本地经济贡献甚微的“零元天团”。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若无法消除这些本土企业的顾虑,它们可能会成为自身在泰国市场扩张的障碍。
中国车企的本土化尝试
为了更有效地开拓泰国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产品本地化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除了推出满足本地需求的车型之外,对车载系统和车身部件进行本地化调整也是普遍的做法。例如,长城汽车对其车载系统进行了深度的本地化改造,实现了全泰语的交互界面,并集成了本土的导航和音乐等应用程序;比亚迪推出了右舵版本的海豹EV,确保其充电接口与泰国所有充电标准兼容;哪吒汽车则针对泰国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研发了达到IP68防水等级的电池包,并将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了30%。
为了提升供应链的本地化程度,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不仅促进了国内配套厂商在泰国的落户,还积极协助当地零部件制造商实现电气化转型。目前,长城汽车在泰国市场的零部件本地化比例已超过50%,并计划在未来3—5年内将本地生产的零部件使用量提升80%—90%;比亚迪计划吸引50多家配套企业入驻泰国,使用超过40%的本地零部件,并逐年提高采购量;哪吒汽车则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助力泰国代工企业BGAC发展三电系统的开发能力。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升当地企业对中国车企的接纳度,还能帮助中国车企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韧性、缩短整车交付周期。
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环节,销售网络的本地化同样至关重要。长城汽车与当地经销商携手合作,通过遍布泰国的100余家4S店为消费者提供试驾服务,同时采用线上直销模式统一产品售价、降低渠道间的竞争压力;比亚迪则收购了拥有60年历史的日产经销商——暹罗汽车网络,迅速扩大了其销售网络;哪吒汽车则选择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获取资金支持以加强其批发和零售网络。
中国车企进军泰国初见成效
根据泰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泰国传统燃油车的注册量相比2022年下降了约13.30%,而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却惊人地增长了700%。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电气化转型浪潮中,中国品牌正在挑战日系品牌的传统优势地位。在泰国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上,前四名均为中国品牌,前十名中有8个品牌来自中国。根据全球汽车行业资讯平台Just Auto提供的数据,中国品牌在泰国轻型车市场的份额从2022年的5%大幅跃升至2023年的11%,与此同时,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从86%降至78%。展望未来,随着泰国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出海泰国的成功经历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已从单一的产品出口,演变为涵盖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品牌建设的系统化出海方案。这意味着在当下全球贸易摩擦频发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已具备了更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增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海之路将更加宽广,其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