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这汽车圈里的动静,一天一个花样。昨天还巴巴地盯着华为那“度电续航”的玄机,今天江淮就兀自跑到塔什干去“折腾”了。这年头,国内市场卷得跟馓子似的,往外瞅瞅,倒也成了不少车企的同路殊途。
江淮跟塔什干投资歃血为盟,签了个合作协议,要在乌兹别克斯坦撺掇个厂子,组装、卖车、外加售后伺候,一条龙服务。乍一看,这不就是个司空见惯的“出海”套路吗?可咂摸咂摸,这事儿背后,怕是另有乾坤。
一方面,国内新能源车企现在是真真儿的如履薄冰。比亚迪都开始自个儿扬帆起航,往巴西趸运汽车了,可见这内卷有多惨烈。江淮固然也算老字号,但要说在国内新能源圈子里能振聋发聩,好像也总是差那么点儿意思。往中亚那旮旯看看,或许能踅摸到新的增长点。横竖那边市场还算蛮荒,竞争也松快,说不定能闷声攒大钱。
另一方面,乌兹别克斯坦这地界,地理位置确乎是个要冲。项兴初都撂下话了,是连接欧亚的紧要枢纽。这话不假,但背后是不是还藏着更深的心机?要知道,中亚这片地儿,一向是大国博弈的棋盘。江淮这回联姻,莫不是也揣着几分更宏大的战略盘算?这我们升斗小民就只能雾里看花了。
当然,站在江淮的立场,这事儿怎么着都得标榜成“互利共赢”。能拉动当地就业,催生产业链条,还能让乌兹别克斯坦的老铁们开上物美价廉的江淮座驾,岂不美哉?可问题来了,当地的爷们儿真的稀罕这些吗?他们对汽车的需求和国内有啥子不同?江淮的玩意儿能不能对上当地的胃口?这些都是未知数。
与坊间常识相悖,汽车出口并非只是“把车撂那儿就完事儿”。售后跟进、零配件续命、文化磨合,这些都得放在心上。倘若只是把国内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过去,怕是要水土不服,闹肚子。
再说说塔什干投资这家买卖。它在当地“市场资源殷实,产业布局老道”。这话听着四平八稳,但具体是啥资源?啥布局?这些细枝末节却语焉不详。咱们只能推测,这家公司可能在当地衙门口人脉颇深,能给江淮的投资行个方便。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企业逐利”时,是否忽略了更深一层的世道人心?比方说,地方官府的招商引资章程、国际贸易风向的变幻等等。这些变数,都可能左右江淮的抉择。
实则,江淮“走出去”这档子事,也映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隅。往昔咱们是“引进来”,而今开始“走出去”了。这当然是跬步千里,但也要提防其中的暗礁。毕竟,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竞争对手也如过江之鲫。
单从比亚迪自己造船这码事来看,中国车企的“出海”已经不单单是卖货,而是要搭起一套完整的国际化运营体系。这需要海量的银子和长期的浸淫。江淮这回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试水,或许也能给其他车企提个醒儿。
总而言之,江淮和塔什干的握手,不只是一个寻常的商业快讯。它背后,有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地缘政治的角力,亦有企业自身的生存焦虑。前路漫漫,且行且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