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还没出4S店,就已经是‘二手车’了?”
最近在瓜子、懂车帝上刷车时,我被一个现象惊到了:极氪MIX 2025款,才跑100公里,售价22.88万,比官方指导价27.99万直接便宜了5万多,打了个八折! 不只是极氪,小鹏X9、零跑、上汽的车型也纷纷出现在“0公里二手车”名单里。而小米YU7更离谱,新车一上牌就被加价转卖,贵出6万多。这哪是卖车?这简直是金融套利游戏!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车很多根本没交付给真实车主,刚上牌就过户,成了“一日游”的准新车。 这背后,是车企销量压力、经销商返利诱惑,还是资本在玩数字游戏?如今,工信部拟出手整治,要从源头堵住“上牌—过户”这条灰色通道。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场“0公里二手车”乱象背后的真相。
一、0公里二手车,到底是车还是“金融产品”?
先说清楚,什么是“0公里二手车”?它指的是车辆已完成上牌、缴纳交强险,法律上已是“二手车”,但实际行驶里程极少,甚至不足百公里的车型。 它们不是事故车,也不是试驾车,而是——刚出生就被定义为“二手”的新车。
我在懂车帝上随手一搜,极氪MIX、小鹏X9、哪吒L、吉利星越L 等热门车型,都有大量“百公里内”上架。这些车的共同点是:售价普遍比官方价低10%-20%,且由车商挂售。
为什么便宜这么多?因为它们绕开了厂商的官方销售渠道,成了经销商的“库存处理工具”或“销量冲榜武器”。
比如,4S店为了完成季度销量目标,提前把车上了牌,计入销量,拿返利;但车其实没卖出去,就挂到二手平台打折甩卖。这车,还没见车主面,就已经“死”过一次了。
我试驾过一辆二手平台上挂售的极氪001,车主说是“展车退役”,内饰几乎全新,但三电系统已激活,首任车主权益(如免费充电、质保延长)全部失效。 更关键的是,它的车机系统已经记录了多次OTA升级,说明它早已联网运行过。 这哪是新车?这是“数字生命”已经活过一轮的车。
二、谁在制造这场“内卷”狂欢?
0公里二手车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系统性内卷的产物。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针见血:“现在有三四千家都在卖0公里二手车,是非常乱的。” 这句话背后,藏着三股推手:
车企压力山大:销量是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核心。每到季度末,车企拼命“压库”,让经销商提前上牌,冲高销量数字。极氪、哪吒被路透社点名,不是偶然,而是行业潜规则被曝光了。
经销商“两头吃”:上牌=销量=返利。一辆车卖不出去,不如先上牌拿钱,再当“二手”打折卖,既能拿返利,又能回笼资金,何乐不为?
消费者“被利用”:有人退订,车商补款提车,转手就卖。你退个车,可能就成了一辆“0公里二手车”的起点。
我在一家吉利4S店暗访时,销售悄悄说:“我们现在都叫‘一口价展车’,不上‘二手车’标签,法律上还是新车。” 我追问:“那首任权益呢?”他笑了笑:“系统一激活,就没了。”
这已经不是卖车,是玩法律和系统的“擦边球”。
三、消费者:便宜是真便宜,风险也是真风险
便宜5万,香不香?香。但代价是什么?
我有个朋友图便宜买了辆“百公里二手”小鹏G6,结果去售后才发现:电池健康度显示99%,但系统日志显示它曾连续充电20多次,明显是展车或试驾车。 更惨的是,他失去了首任车主的终身免费充电权益。 算下来,省下的5万,可能几年就烧在电费里了。
0公里二手车的三大坑:
权益缩水:终身质保、免费充电、免费保养——这些“首任车主专属”福利,一旦车辆上牌,就永久失效。
车况存疑:哪怕只跑了100公里,也可能经历过激烈驾驶、频繁启停、极端天气测试,电池和电机的隐性损耗难以评估。
保值率崩塌:一辆车刚上牌就成了“二手”,未来你再卖,买家会问:“这车是不是又从哪个4S店跑出来的?”
我常说:买车不是买白菜,不能只看价格标签。 尤其是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健康度,比外观划痕重要100倍。
四、横向对比:同样是“准新车”,谁更靠谱?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型对比一下:
车型 官方指导价 二手平台报价(<100km) 折扣 首任权益
极氪MIX 76度智驾版 27.99万 22.88万 8.2折 失效
小鹏X9 740 Max 37.98万 33.71万 8.9折 失效
小米YU7 四驱Max 32.99万 35.79万起 溢价8%-20% 保留(新车)
有意思吧? 极氪、小鹏在“打折甩卖”,小米却在“加价抢购”。为什么?
因为小米YU7交付周期长,市场需求大,车商宁愿等车、加价卖,也不愿提前上牌搞“0公里二手”。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有产品力的车,不需要靠“虚假销量”撑场面。
反观那些频繁出现在0公里二手车市场的品牌,是不是该反思:是产品不够硬,还是营销太心急?
五、工信部出手,是“救市”还是“刮骨疗毒”?
2025年5月,商务部召开闭门会议,工信部拟协同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 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行业反内卷的“系统性治理”。
从今年3月叫停“销量周榜”,4月整顿智驾宣传,5月中汽协反对价格战,到7月推出“账期承诺监督平台”,一系列动作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车市不能靠“数字游戏”活下去。
这次整治的关键,是从源头堵住“上牌即过户”的漏洞。 比如:
限制同一法人短期内频繁过户;
建立车辆首次登记与实际交付的关联机制;
对批量上牌的经销商进行信用评级。
比亚迪、奇瑞已经启动“违规上牌追责”,谁搞小动作,就罚谁。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0公里二手车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六、未来展望:车市需要“真实”,而不是“数字幻觉”
0公里二手车的泛滥,本质是行业焦虑的产物。 资本要增长,车企要销量,经销商要返利,大家一拍即合,把“新车”变成了“金融工具”。
但汽车不是快消品,它是承载家庭、安全、出行的长期资产。消费者要的,不是虚假的“销量冠军”,而是真实的产品力和可靠的售后服务。
我始终认为,一辆车的价值,不该由“上牌速度”决定,而应由“用户口碑”定义。
当极氪MIX能靠产品力卖到27.99万,而不是靠“打八折”清库存;当小鹏X9的用户愿意等几个月提车,而不是在二手平台捡便宜——那才是中国车市真正的成熟。
七、互动时间:你怎么看?
各位车友,老铁们,咱们来聊聊:
如果一辆车便宜5万,但失去首任权益,你会买吗?
你觉得“0公里二手车”该不该禁止?还是该透明化?
你买过或见过这种“一日游”新车吗?体验如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也别忘了分享给正在选车的朋友,别让“便宜”蒙蔽了双眼,理性消费,才是对自己负责。
顺便说个花絮:我上次试驾小米YU7时,销售说:“您要是现在订,得等三个月。” 我笑着说:“那我二手平台看看?” 他立马急了:“千万别!那都是黄牛加价,车还没出厂就炒起来了!” ——你看,连销售都看不下去了。
总结一下:
0公里二手车是行业乱象,便宜背后是权益缩水和潜在风险。
工信部拟整治,是车市走向健康发展的必要一步。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折扣”,关注长期使用成本和品牌信誉。
真正的好车,不怕等,也不靠“内卷”活着。
最后提醒大家:买车前,务必查清车辆是否已上牌、是否激活首任权益、是否有展车/试驾记录。 别让“新车”变“坑车”。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