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船税、购置税打折?
乍一听,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正中下怀嘛!
工信部又抛出了个车型榜单,哪些能薅国家的羊毛,哪些只能干瞪眼,门儿清地列在那儿。
这当然是桩美事,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
且慢,先别乐得合不拢嘴。这“喜大普奔”的消息背后,没准儿藏着点猫腻呢?
你琢磨琢磨,为啥要搞减免这出戏?
明面上,是想撺掇大家伙儿换上新能源的行头。
但刨根问底呢?
是不是暗示着,新能源车,起码在某些方面,还没那么“硬挺”?
倘若它真能把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还需要政策这根“拐棍”来扶持吗?
就好比学霸考了98分,还嚷嚷着感谢老师的提携,总觉得这剧本有点不对味儿。
有人掰扯,减免政策对咱老百姓是福祉,能减轻购车负担。
这话不假,但关键是,谁才是这福祉的受益者?
是那些原本就铁了心要拥抱新能源的弄潮儿,还是那些被政策这只“无形的手”推着走的?
对前者来说,这算是锦上添花;对后者,没准儿就是一次赶鸭子上架的选择。
毕竟,银子的诱惑,谁能抵挡得住?
再者说,这“羊毛”真能顺顺利利地薅到?
减免的税收,会不会拐弯抹角地以其他名目,比如更高的保费、更贵的维修费,被“雁过拔毛”地拿回去?
这可不好说。
精明的商家也不是慈善家,总得想方设法把利润捞回来。
再来说说那些车企。
有了政策撑腰,新能源车企自然喜上眉梢。
销量像坐了火箭,财报也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但这种“躺赢”的日子能续多久?
一旦政策偃旗息鼓,甚至直接取消,车企还能站得稳脚跟吗?
如果只是靠政策“续命”,那这种繁荣,是不是有点虚张声势?
要知道,市场这片红海,可是你死我活的。
适者生存是铁律。
如果新能源车企不能实打实地打磨技术、压低成本、迎合用户口味,光指望政策“喂饭”,迟早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就像暖房里的花朵,经不起一丁点儿风吹雨打。
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政策扶持是应有之义。
这固然有几分道理。
但重点在于,政策应该怎么个扶法?
是简单粗暴地减免税收,还是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倾斜到完善基础设施、精进电池技术、攻克充电难题上?
说句实在话,现在充电桩难觅踪影、充电时间遥遥无期、电池衰减肉眼可见等问题,依然是新能源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果这些梗阻不疏通,即便减免再多的税收,也很难让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一见倾心。
就像一栋房子,外表再富丽堂皇,如果地基不牢靠,也是镜花水月。
不仅如此,在“一刀切”地推广新能源的当口,我们是不是也该给燃油车留条活路?
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车场景也千差万别。
有些人就是对燃油车的操控情有独钟,有些人就是觉得燃油车更皮实可靠。
如果硬逼着所有人开新能源车,是不是有点“强扭的瓜不甜”?
单就拿这次的目录更新来说,看着洋洋洒洒的名单,让人目不暇接。
但细细盘算,这真能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歌舞升平吗?
没准儿,它只是一个信号,一个警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能只靠政策“输血”,更要靠自身“造血”。
与其盯着能省多少票子,不如扪心自问,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更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还是更便捷省心、更靠谱耐用的用车体验?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原因归结为“政策给力”时,是不是忽略了“自身需求”这个最关键的考量?
这就好比小时候,爹妈赏你一个新玩意儿,你乐得屁颠屁颠的。
但把玩一阵子后,你发现这玩意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
于是,你开始惦念着以前的旧玩具。
这时你才幡然醒悟,真正让你心旷神怡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玩玩具的心境。
但愿有朝一日,我们选择新能源车,不是图它能省钱,而是因为它真的足够优秀。
到了那一天,或许就不需要什么减免政策了。
毕竟,真正的好东西,是不愁卖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