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再次上演“排长龙”大戏。 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排队4小时才充上电,甚至有人排到60多号,睡了一觉还没轮到。 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突破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约1400万辆,充电需求集中爆发,服务区桩少车多的矛盾瞬间被放大。
这种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2021年国庆,就有车主遭遇“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尴尬。 四年过去,问题依然无解。 2025年国庆,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成都,热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纷纷开启“叫号模式”,像餐厅等位一样管理排队车辆。
新能源车在市区通勤时经济实惠,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钱,一上高速就暴露短板。 高速行驶耗电快,堵车时开空调更让电量雪上加霜。 有车主实测,标称续航400公里的车,实际跑不到300公里就得赶紧找桩。
油车加油只要几分钟,电动车快充最少也要半小时。 一旦遇到排队,等待时间可能翻倍。 今年国庆,不少服务区出现12个充电枪面对上百辆车的局面,车主连空调都不敢开,生怕电量撑不到充电时刻。
问题根源首先是供需的严重错配。 节假日出行高度集中,车流从沿海往内陆单向流动,充电桩分布却是沿海多、内陆少。 平时服务区充电桩利用率低,投资方不愿按峰值需求建设,建一个快充桩成本高达几十万,回本周期太长。
技术瓶颈也是硬伤。 很多服务区的充电桩标称120kW,实际功率只有60kW,快充变“慢充”。 老旧服务区电网容量有限,节假日集中充电时根本扛不住。 还有车主发现,不同品牌的车和充电桩协议不匹配,插上去无法充电,白白浪费时间。
车企方面同样难辞其咎。 市面上还有大量续航400公里以下的入门级电动车,高速实际续航打七折只剩280公里左右,堵车时让人心惊胆战。 有车主吐槽,号称续航670公里的车,跑了200公里就没电了。 增程车虽然能加油,油耗高,车主更愿意排队充电,而它们电池小、充电慢,占用资源时间更长,让纯电车主叫苦不迭。
充电设施运营方也有苦衷。 高速服务区建桩成本高,平日使用率低,按假期峰值建设会导致严重闲置。 电网扩容改造需要大量投资,一些老旧服务区条件有限。 虽然全国已有超过1700万台充电设施,高速场景下的高功率快充桩仍然不足。
车主的行为习惯同样影响效率。 很多人只知道在服务区硬排队,却不了解下高速3公里内往往有大量空闲充电桩。 有经验的车主会选择在沿途县城下高速充电,顺便休息吃饭,比在服务区干等节省大量时间。
今年国庆,河南、广东等地服务区尝试推出超充桩,最高功率可达600kW,号称“一杯咖啡时间满电出发”。 现实是,很多400V车型占用800V超充桩,导致高效桩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部分服务区开始采用叫号系统,并通过导航软件实时显示排队情况,引导车辆分流。
一些地方尝试限时充电策略,比如要求充到80%就离场,提高周转率。 京港澳高速部分服务区增设了指示牌,引导车主下高速寻找周边充电站。 广州、重庆等城市正在建设“超充之城”,计划在主城区形成3公里超充圈。
问题依然存在。 增程车充电慢引发纯电车主不满,不同车型充电标准不统一造成资源浪费,车主缺乏路线规划意识导致扎堆服务区。 有网友分享经验,从广州去湖南途中,每次下高速充电都很顺利,根本不用在服务区排队。
解决充电难需要多方合力。 政府需要优化充电桩布局,让内陆地区桩位密度跟上沿海水平。 车企应该淘汰低续航车型,推广800V平台和快充技术。 充电运营商要提升桩群功率和维护质量,减少故障率。 车主则要学会合理规划路线,利用好高速出口周边的充电资源。
当前,部分服务区开始探索“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利用太阳能和储能系统平衡电网压力。 这还处于试点阶段,全国推广仍需时间。 对于车主来说,最实际的还是改变出行习惯,避免高峰期扎堆服务区。
充电难的锅,不能简单甩给某一方。 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标准混乱、车主行为盲目,共同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出改进,下次国庆出行时,新能源车主才能真正告别充电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