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驾照这茬事儿,咂摸咂摸,活脱脱就是一出当代社会大型行为艺术剧。明面上,“马路宽又阔,安生最紧要”,车轱辘话强调驾驶技术得硬扎;暗地里,驾校老司机们却迷信“桩脚秘笈”,什么“方向盘撸到底,拿雨刮器瞄准XX”,好像揣着葵花宝典就能呼风唤雨,一帆风顺地过关。这背地里,猫腻儿可深着呢。
说白了,就是买卖双方那点事。学徒们巴不得光速拿证,师傅们恨不得能偷懒省事。你以为他们真把你的行车安全当回事?醒醒吧,他们眼皮子底下就盘算着你能不能顺遂“毕业”,给驾校账面上添一份光彩的通过率。
这话听着刺耳不?安全驾驶,沦为一场走过场的表演。而那“桩脚秘笈”,就是这场戏的台本。
为啥会冒出这种怪诞事?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就是有些学员,或者说,套用原文,“低认知群体”,他们对啃书本这事,有着异乎寻常的排斥。倒不是说他们天生不开窍,而是他们更看重投入产出比。砸钱学车,就得立竿见影,费脑子琢磨?拉倒吧,费劲。
这种心气儿,实话说,挺有普遍性的。扪心自问,有多少时候,咱也是抱着“将就得了”的心态去应付差事?毕竟,谁也不想白白耗费额外的精力。
可关键是,开车这码事,“将就得了”是要闹出人命的。
再往深了扒,根源恐怕还在于阶层固化那档子事。对一部分人来说,考驾照可能就是为了周末兜风、提高生活品味。可对另一拨人来说,攥着驾照,就意味着能搞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改善拮据的生计。这两种南辕北辙的需求,决定了他们对学车这件事的取向。
前者可能更乐意花功夫去参透驾驶原理,享受驰骋的快感;后者则更热衷于“拿来主义”,只要能蒙混过关,啥招都使得。时间就是性命,他们耗不起。
老油条们自然也门儿清。他们就像车间里的螺丝钉,每天面对着三教九流的学员,分秒必争,责任重大。与其苦口婆心地讲解理论知识,不如直接教他们背顺口溜,简单粗暴,效率杠杠的。
这就好比教育圈里的“应试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为了那点儿分数。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吃透了知识,是否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我鸟事?
跟大众的认知有些出入,这种“桩脚教学”并非驾培行业的孤例。在诸多领域,都藏着类似的“投机取巧”的门道。比方说,有些培训班会教你如何“算计”面试官,而不是实打实地提升你的业务能力。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缘由归咎于学员素质堪忧、教练敷衍塞责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痼疾?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就业机会的捉襟见肘,以及社会对“成功”的片面化定义。
单从驾培这事来看,倘若我们的社会能提供更多公平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人都能无差别地接受靠谱的驾驶培训,或许就不会滋生出“桩脚秘笈”这种异化的产物。
倘若我们的社会能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让人们不再把考驾照当成救命稻草,或许他们也能更淡定地面对学习这件事。
话说回来,那些仰仗“桩脚秘笈”拿到驾照的“马路杀手”,真就能安安稳稳地开车上路了吗?恐怕难说。
他们可能只是摸清了一套应付考试的花招,却缺乏对复杂路况的临场应变能力。一旦离开了驾校的“温室”,直面真实的交通环境,他们很可能六神无主,甚至惹出祸端。
所以,要根治“桩脚教学”的顽疾,不能单单指望驾校和教练的良心发现,更亟需从制度层面大刀阔斧地改革。比方说,拔高驾考的门槛,增加实际道路驾驶的考评比重,严查狠抓驾校的违规行为,等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扭转社会对“成功”的畸形认知。别再让人觉得,只有考入名牌大学,谋到高薪职位,才算功成名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应该被善待。
也许有朝一日,当我们不再那么急功近利地追逐“速成”,不再那么市侩地看待学习, “桩脚秘笈”这种东西,自然就会偃旗息鼓。届时,学车这件事,才能真正回归到安全驾驶的本源上来。而我们,也能更踏实地坐在车里,享受每一段旅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