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捋一捋。
一边是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卷到飞起,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车企老总们亲自下场互撕,给人感觉这行当下一秒就要完蛋;另一边,同样是这些车,漂洋过海到了欧洲、东南亚,却成了备受追捧的“香饽饽”,被各种溢价、排队、围观。
这种“内卷外红”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精神分裂。
但如果拉长时间轴,算一算产业背后的大账,你会发现这非但不是矛盾,反而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因果链条。
这套剧本,我们在几十年前的另一个产业里,原封不动地看过一遍。
先说说历史上的“先例”。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席卷全球,美国那些“傻大笨粗”的肌肉车一夜之间成了油老虎。
这时候,丰田、本田带着它们省油、耐用的小车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
当时美国人看日本车,就跟今天一些人看我们的新势力一样,充满了鄙夷和不屑,觉得那是“穷人的铁皮盒子”。
结果呢?
日本车企硬是靠着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从低端市场撕开一道口子,然后步步为营,花了二三十年时间,最终推出了雷克萨斯、讴歌这样的豪华品牌,直接在BBA的腹地抢食。
你看,这个路径是不是有点眼熟?
先在国内用一个巨大的、竞争残酷到变态的市场,把成本、效率、供应链、产品迭代速度全部磨炼到极致,然后拿着这身“童子功”出海,去跟那些还在“舒适区”里的国际巨头打一个时间差和成本差。
这叫“饱和式攻击”后的“降维打击”。
我们现在的新能源车,正在重演这个故事,但版本迭代了,打法也升级了。
第一笔账,我们得算“供应链”这本大账。
汽车这个产业,本质上是供应链的艺术。
谁能掌控最核心、成本占比最高的环节,谁就有定价权。
在燃油车时代,这个核心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我们的技术积累确实有亏,处处受制于人。
但在新能源时代,牌桌被掀了,核心变成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
尤其是电池,占了一辆电车成本的40%甚至更高。
而这,恰好是我们的长板。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两家巨头,几乎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种统治力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球所有想造电车的玩家,都得看我们的脸色。
我们不仅能自己用上最便宜、最先进的电池,还能决定卖给对手的电池是哪个版本、什么价格。
这就好比开饭馆,你自己家后院就是个菜园子,蔬菜不仅自给自足,新鲜又便宜,还能把多余的、次一等的卖给隔壁饭馆,让他还得以感恩戴德的价格买回去。
你说,这场竞争,从根上就已经不对等了。
所以,当我们的车在国内能把价格打到10万以下,BBA们连入门级油改电都还在三四十万的价位上挣扎,这背后不是什么魔法,而是赤裸裸的供应链成本优势。
第二笔账,是“产品定义权”这本无形账。
过去一百年,一辆“好车”的定义权,牢牢掌握在德国人手里。
什么是好车?
厚重的关门声、精准的操控、线性的动力输出、几秒破百。
这套标准,是围绕着内燃机和机械素质建立的。
但新能源车企,特别是我们的新势力,干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它们压根不跟你玩这套旧游戏。
它们重新定义了“好车”。
什么是新时代的好车?
不是你的发动机有多安静,而是你的智能座舱有多流畅;不是你的底盘有多扎实,而是你的自动驾驶能不能帮你从拥堵的晚高峰里解放出来;甚至,不是你的品牌有多悠久,而是你的后排有没有“大彩电、大沙发、大冰箱”。
这听起来有点抖机灵,但背后是深刻的消费洞察。
当汽车的动力总成趋于同质化(电机的响应速度和安静程度,天生就碾压内燃机),消费者关注的价值点,就从“驾驶”本身,迁移到了“空间”和“体验”。
车,正在从一个“驾驶机器”,变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BBA们那些积累百年的机械工程优势,瞬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成了转型的包袱。
它们就像当年固守着键盘工艺的诺基亚,面对苹果带来的触摸屏革命,显得手足无措。
我们的车企,直接把互联网的迭代思维、消费电子的产品逻辑搬进了汽车里,用软件定义硬件,用高频的OTA升级保持产品的新鲜感。
所以,当一个欧洲消费者,用买一辆中配BBA的钱,能买到一辆在智能化、舒适性、科技感上全面超越的中国车时,他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他不是背叛了传统,而是用真金白银,为新的价值排序投了票。
最后一笔账,也是最关键的一笔账,叫“市场驯化”。
为什么我们的车在国内“卷”得你死我活,到了国外却能降维打击?
因为国内市场,是全世界最残酷的“蛊盆”和“练兵场”。
十几亿的人口基数,上百个品牌在这里厮杀,全世界最挑剔、最懂车(也最喜欢吐槽)的消费者,倒逼着所有车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配置。
任何一个微小的产品缺陷,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被无限放大;任何一次定价的失误,都可能导致销量崩盘。
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的企业,就像是从地狱模式里通关的玩家。
它们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反应速度、用户沟通能力,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当它们带着一身“肌肉”走向海外市场时,面对的是什么?
是节奏缓慢、习惯了高利润、对用户需求反应迟钝的“养老型”对手。
国内的“价格战”,本质上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一种极致的“效率筛选”。
它把所有的品牌溢价、渠道水分都挤干了,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产品力和成本。
这种残酷的内耗,恰恰锻造了最强的出海战斗力。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国内的疯狂攻击和国外的热捧,根本不是悖论。
恰恰是国内市场的“疯狂攻击”,才筛选、磨砺出了能让国外消费者“热捧”的产品。
那些在国内市场被淘汰出局的品牌,连出海的船票都拿不到。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序章。
品牌形象的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的铺设、应对海外贸易壁垒和文化差异,这些都是比造车本身更难、更需要时间去“填坑”的功课。
就像当年日本车花了三十年才真正赢得尊重一样,这条路,没有捷径。
但趋势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就很难停下来。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看清这背后的产业逻辑,少一些情绪化的叫好或唱衰,多一份基于事实的平常心。
毕竟,一个产业的崛起,靠的从来不是一两句口号,而是供应链、产品定义、市场竞争这三本大账上,实打实的比较优势。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