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能源车更容易断轴呢?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发一些新能源车断轴、丢轮、崴脚的视频,很多别有用心的吃瓜群众就在网上带节奏,说国产车没有底盘技术、偷工减料,导致车轮容易丢,其实这些都是不懂车的表现。
无论是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都有碰撞丢轮的情况。比如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碰撞时就有一定几率触发“丢轮保车”,这些合资或者进口车型丢轮保车就是设计先进,但是到了国产车就完全两个风评。也许是国人对于国产车、特别是销量高、热点高的国产车,内心就带有偏见的原因吧,张嘴闭嘴就说国产车没有技术,承认国产车弯道超车有这么难吗?
下面从原理角度和各位分享一下:
汽车底盘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
汽车底盘悬挂支臂是连接车轮和车身的非常重要的结构,悬挂支臂一端通过球头或者衬套与车架或车身相连,另一端则与车轮转向节相连接。常见的结构有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扭力梁等。通常采用钢铁冲压、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
汽车悬挂设计的原则是在保证车辆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1、稳定性
悬挂系统要有效地抑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侧倾、俯仰和横摆等工况,在汽车转弯、加速和刹车时都能保持良好姿态。
2、安全性
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和突发情况,在遇到路面的大坑洼或障碍物时,悬挂能够充分吸收冲击,避免对车辆结构和乘客造成过大的伤害。同时,优秀的悬挂结构设计还要确保车轮与地面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提供足够的抓地力,从而保障制动和转向的有效性。
3、舒适性
汽车悬挂可以过滤掉路面传来的细小震动和颠簸,以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提供较好的舒适性。
4、操控性
悬挂系统需要准确地传递驾驶员的操作意图,使车辆能够迅速而精准地响应转向、加速和刹车等动作。一般来说,高性能车型常常采用更硬的悬挂和更灵敏的调校,以提供更好的操控反馈和路感。
悬挂支臂的材料
为了在安全性和轻量化之间取得平衡,悬挂支臂一般采用铝合金或者特殊的加强筋结构。在一些高性能车型中,还会采用中空的轻量化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以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从制造工艺角度来看,悬挂支臂一般通过铸造、锻造或者冲压等工艺成型。铸造工艺能够制造出复杂形状的支臂,但可能在强度和精度上稍有不足;锻造工艺则可以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机械性能,但成本相对较高;冲压工艺适用于生产形状相对简单、批量较大的支臂。
总体上看,新能源车碰撞时容易丢轮,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新能源车自重太大,冲击力比较大
由于新能源车底盘装有大量的锂电池,这些锂电池的重量都比较大,一般一辆新能源车的重量大都在2吨以上,车越重、惯性越大,一旦发生撞击,巨大的惯性产生的瞬间冲击力,绝对不是那可怜的几根悬挂支架可以承受住的。实际上,如果车速较快,即使是一个突出的石头,在正面碰撞时,瞬间的应力也是比较大的。就算是一贯以用料“厚道”的赛力斯问界,底盘用料大量的“白花花”的铝合金,也经常有“丢轮”的情况发生。
2、追求操控能力,要求悬挂支臂尽可能的轻量化!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为了提供更好的操控性,汽车的悬挂系统的簧下质量要尽可能的轻量化,以减少车轮上下惯性,在激烈驾驶过程中,可以确保车轮始终保持与地面接触,提供足够的抓地力。因此新能源车的悬挂支臂大都采用铸铝、锻铝、铸铁、冲压钢板等材料,铸铝过于粗壮,锻铝成本过高,因此更多的都采用冲压钢板,无论采用各种材料,在需要考虑轻量化的前提下,都不可能达到太高的强度,特别是对于铝合金来说,比较脆,因此碰撞时很容易断裂。
3、基于安全考量,碰撞时“丢轮保车”
为了避免碰撞时强度较高的轮毂挤压溃缩空间甚至侵入驾驶室,因此很多车企设计时都会采用偏置导向碰撞设计,碰撞时通过结构将车轮弹出去。
新能源车如何避免发生跛脚的情况?
尽量保持正向碰撞
在驾驶时,遇到障碍物,比如减速带,尽量保持双轮正向行驶,不要倾斜着一个一个过,这样可以分散撞击力度,减少支臂承受力。
有激烈驾驶需求尽量选择较小的较厚的轮胎
新能源车为了突出颜值,往往采用了比较大的轮毂,大轮毂必须要采用大扁平比的薄胎,这种薄胎缓冲能力太差,高速行驶时,就算遇到一个小坑都有可能导致薄胎甚至支臂断裂。因此,如果有激烈驾驶需求,或者有翻山越岭的泛越野需求,一个全地形的厚胎是标配。
胎压要保持不要过高
很多车友为了降低能耗,往往喜欢将胎压充的过足,实际上,胎压过高,不仅导致舒适性下降,还会降低轮胎的缓冲能力,因此,车友需要时刻关注胎压,养成看胎压的好习惯。
全部评论 (0)